版次:05 作者:2025年04月18日
红色教育基地是传承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关键载体,包括战斗遗址、纪念设施、成就展馆等多元形态。这些基地虽形态各异,但其内核包含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牺牲精神、锤炼奋斗意志、激发创新动能等价值要素。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因此,将红色教育基地深度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并通过创新实践路径实现育人效能转化,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致力于构建本土红色教育基地与高职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机制,提升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实践转化能力。通过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范式创新、协同机制创新三重创新维度达成思政目标,形成思政教育新样态,为高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供创新范式。
(二)研究意义
推动红色文化传承:通过高职教育培养红色文化传播者,构建文化传承的“青春方阵”。
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借助历史场景再现、理论与现实问题分析,实现沉浸式教学,解决传统理论教学弊端。
塑造青年政治人格:以红色资源中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精神谱系,树立青年群体政治认同、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的价值坐标,培育新时代青年。
二、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资源转化效能低:红色教育基地育人价值开发零散,缺乏系统转化方案,导致资源与课程需求不匹配。
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多为单向传递,学生参与度与情感投入不足,智慧教育技术应用流于表面。
协同育人机制缺失:院校与基地合作不频繁,缺乏制度化联席工作机制,未形成师资互聘、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的长效联动。
(二)原因分析
战略认识不足:部分学校领导层未充分认识红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缺乏整体规划,致使资源分配与政策扶持欠缺。
制度建设不完善:专项资金投入机制、政策保障体系及绩效评估与激励措施等制度性建设缺失。
教师队伍不均衡:思政教师存在技能短板,与红色教育基地专业讲解员缺乏定期交流机制。
评价体系落后:沿用传统知识中心评价方式,缺乏对实践过程、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塑造的科学量化标准,反馈与改进机制效率低。
三、创新实践路径
(一)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1.主题单元化重构
将红色资源分为三个主题单元,重构课程结构,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
革命历程主题单元:以历史演进为线索,梳理地方革命重要时刻,融合档案、视频、口述资料构建历史叙述链条。在《党史教育》课程设“本土红色记忆”专栏,利用数字沙盘模拟战役,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先锋人物主题单元:聚焦革命先烈与榜样,探究其精神内涵,建立多维度人物档案库。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入“精神对话”环节,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增进学生共鸣。
精神谱系主题单元:阐释伟大精神在地方的实践应用,构建三级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精神传承与创新”辩论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使命重塑价值观。
2.创新的情境教学法
运用地方特色英雄故事,在《爱国主义专题》课程设“历史抉择”模拟法庭,激发学生价值思考与辩论。开发“战役推演”数字沙盘,在《军事理论》课程重现战略决策过程,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认识。
(二)创新的实践育人模式
1.情境沉浸式教学法
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创建“时空穿梭”研学路径,打造全息学习环境,实施方式包括:
红色历史剧创作:由专业戏剧导师指导学生编写剧本、塑造角色、排练演出,重现历史,构建三级培养体系。
虚拟现实场馆体验: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创建虚拟环境,学生佩戴VR设备参观,互动式知识系统自动展示信息与专家讲解。
战地实景体验:在革命遗址设置实景体验区,利用声光电技术复原战斗场景,设置模拟任务,培养学生战略思维与团队协作。
2.采用项目制实践学习方式
以实际问题为核心,构建“发现-探究-解决-传播”学习链条,主要包括两个项目:
红色文化基因解码项目:学生团队围绕相关议题进行实地考察和文献探索,运用分析技术提出保护与传播策略,产出调研报告或政策建议。
口述历史传承计划:构建访谈框架,涵盖不同历史时期的访谈和新媒体传播实践,研发访谈工具包,建立数字档案库,利用短视频、播客等传播红色故事。此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阐释、文化创新与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
1.建立协同育人平台
签署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资源双向供给机制:创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红色教育基地与院校学术资源流动。基地开放文物数字档案库、口述史料数据库,院校提供学术支持,共建AR文物修复实验室等创新空间,设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资源供给精准有效。
课程体系协同开发:组建由基地教育专家、院校学科带头人和行业导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采用“三阶课程开发法”:基础层(革命历史认知课程)、拓展层(红色文化解析课程)、创新层(精神传承实践课程),开发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可复制课程方案集。
运行保障机制:设立双主任制领导小组,执行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开发数字化协作平台实现教学计划在线协同与过程监控,构建双维评估体系,将课程开发数量、学生满意度、社会影响力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2.跨学科教学团队构建
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推行“双向赋能”策略:
校园内引入实践导师:选拔红色文化讲解者、党史学者构建校外导师资源库,执行“三个一”项目:每月一次讲座、每年一次实践指导、每年一个研究课题,设立评估反馈系统并纳入人才库。
场馆中理论教师实践:开展“红色文化研学计划”,安排思政教师年度进修提升实践指导技能,创建教师实践档案。
创新协同教研机制:构建“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成果共享”教研框架,设立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项目,开发校本课程、在线课程资源,建立校际教研网络,举办教学设计竞赛、现场教学展示,促进教学经验交流。
(四)数字化转型与传播革新
1.数字教育内容生态打造
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推动红色文化传承数字化。推出“5分钟红色微课”系列,构建知识点标签系统,实现智能分发与定制学习。构建多维度资源集合,VR体验、3D 文物互动及历史场景再现,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平台,支持虚拟游览与深入研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平台,借助学习者行为画像智能诊断与反馈,开发红色文化认知地图,展示学习资源与路径。
2.全方位媒体传播网络构建
实施“三屏联动”战略打造立体化传播网络。移动终端创新,运营短视频账号,打造“红色故事100秒”品牌,开发互动H5展示文物并设知识问答。社交平台运营,建立微信公众号网络,推出特色栏目,开展“用户生成内容”活动。增强传播影响力,建立“数据监控-用户画像分析-内容改进”闭环机制,举办创意大赛等活动,激发传播连锁反应。
建设红色文化赋能的职业教育新高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价值引领和智力支持。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贺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