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5年04月18日
肖建辅导学生作业。
在全国两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号召下,我市积极响应教育帮扶政策,选派13名骨干教师跨越海拔3000米的横断山脉,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开展支教工作。近日,记者联系到在九龙县九龙高级中学支教的渠县中学教师肖建,与他聊了聊他的支教故事。
初遇九龙
从陌生到融入
当汽车沿着318国道盘旋而上,窗外的经幡在稀薄的空气中舞动,渠县中学教师肖建望着手机上不断攀升的海拔,心中百感交集。这位37岁的政治教师,在渠县教学一线耕耘十年后,毅然响应国家教育帮扶号召,踏上了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的支教之路。
“你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临行前,渠县中学党委书记曹阳的嘱托犹在耳边。经过11个小时的行程,穿越数不清的峡谷和雪山,肖建终于抵达了这个海拔3000米的高原小城。初到九龙高级中学的那个清晨,山间的薄雾还未散尽,身着藏服的孩子们就已手捧洁白的哈达列队而立,当那抹雪白轻轻落在肩头时,肖建注意到前排一个小姑娘冻得通红的手掌和比高原阳光更炽热的眼眸。
“这里的硬件设施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肖建坦言。崭新的教学楼、标准的塑胶跑道、配备齐全的教师宿舍,与他的想象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挑战很快显现: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头痛欲裂,六楼的宿舍水压不足导致经常停水。
更艰巨的挑战在课堂上。肖建被安排教授高一年级两个班的政治课,但他很快发现学生们普遍基础较差。“一些在内地学生看来很简单的概念,这里的孩子理解起来都很吃力。“他回忆道。面对这种情况,肖建主动调整教学策略:放慢进度,从最基础的知识点讲起;设计更简单的问题帮助树立信心;在批改作业时写下更多鼓励性评语。
“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是最基本的尊重。“肖建说。在课间和晚自习时,他主动走进教室,努力记住那些让不少汉族老师头疼的藏族、彝族名字。渐渐地,“肖老师好”的问候声在校园里响起,食堂打饭时孩子们会主动让他先打,还会友好地为初来乍到的他指路,这些温暖的细节让肖建心中异乡的孤独感渐渐消散。
耕耘雪域
教育的温度与碰撞
在九龙高级中学的教研室里,一场特殊的教学研讨正在进行。肖建刚刚结束了一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公开课,本地教师王老师递来一杯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然后把厚厚的备课笔记推到他面前:“肖老师,这样讲会不会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这是两种教育理念的碰撞。达州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与藏区传统的“集体课堂”相互碰撞;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与古老的唐卡艺术交相辉映。肖建发现,这里的老师有着令人敬佩的坚守——王老师总会在下雪天提前到校,用体温焐热教室门锁;校长经常踏着积雪家访,只为说服一个家庭让孩子继续读书。
课堂之外的教育同样动人。一个飘雪的清晨,校园积雪厚达10厘米,肖建组织学生们义务扫雪。藏族男孩扎西干得特别卖力,当被问及梦想时,他豪迈地说:“想当警察!”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肖建看到阳光穿透云层,在那身洁白校服上镶上金边。“心若在,梦就在。”他在扎西的笔记本上用汉藏双语写下鼓励。
晚自习,孩子们用普通话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抽象概念在这一刻变得如此具体。毕业班的心愿墙上,“四川大学”“西南民大”的便利贴承载着高原学子对未来的憧憬,让肖建看到了民族教育的希望之光。
“这里的孩子同样聪明、活泼,甚至内心更坚韧。”肖建感叹。班上的仁千娜错每天坚持晨读,睫毛上凝着霜花也毫不在意,后来才知道这个藏族少年是家中长子,想通过知识改变家庭命运。还有想当医生的卓玛,梦想开洗车店的次仁,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方式追逐梦想。
守望未来
让梦想照亮高原的星空
“世界很大,不仅只有甘孜州。”这是肖建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聊天中,肖建得知班上大多数孩子连最近的成都都没去过,对外界的认知仅限于电视和课本。因此在课余时间,他会给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繁华的成都、沿海地区的高楼大厦、科技的日新月异。
为了拓宽学生视野,肖建想出了各种办法。他用手机展示城市景观照片,讲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经常利用晚自习和同学们摆龙门阵,鼓励每个孩子大胆畅想未来;对学习进步的学生,他会专门搭同事的车去县城买糖果、笔记本作为奖励。“这些孩子太需要被看见了。”肖建说,“有时候一句肯定,一份小礼物,就能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支教的背后是家庭的付出。肖建的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每次视频都会问:“别人的爸爸都在身边,为啥你要去那么远的地方?”面对孩子的疑问,肖建不知如何回答,妻子总会耐心解释:“爸爸是去很远的地方支教了,这是很光荣很有意义的事,是值得骄傲的。”挂断电话,思乡之情常让肖建辗转难眠,但第二天看到学生们求知的眼神,他又充满了力量。
三年的支教期才刚刚开始,许多老师都尚在适应阶段,对于未来的支教生涯,肖建很乐观,“日子一天天是很难捱的,唯有用心生活,细心品悟,才能让时间开出芬芳的花朵。”他在支教笔记中写道,“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可能性,让这些高原上的格桑花知道,他们同样可以绽放得更灿烂。”
在横断山脉深处,这样的教育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一个月来,达州来的老师们把高原反应当作“云端备课”的背景音,本地教师与支教团队共同研讨到深夜,教育局领导踏雪送来电热毯时帽檐上还挂着冰凌……这些温暖的画面,是新时代教育帮扶最生动的注脚。
“这里的讲台能触摸教育的初心,这里的黑板能书写理想的高度。”肖建说。当春风再次吹绿高原,相信会有更多教育工作者加入帮扶行列,让知识的溪流汇成江河,托起每个高原儿女的星辰大海之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文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