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0 作者:2025年03月19日
眼科专家在小红旗桥院区门诊服务。
3月初是达川区人民医院重返小红旗桥院区、重启红旗门诊急诊服务超百天的日子。这一百天来,我们小红旗桥院区的门诊量每天仅有六七十人次,有人质疑我们“赔本图什么”,但医院党委书记李建国的回答掷地有声:“只要百姓需要,即使亏钱,我们也要干!因为我们是姓‘党’的人民医院,姓‘公’的公立医院!”
还记得,今年1月1日,随着“重返老院,三甲服务”工程的启动,我院小红旗桥院区在尘封数年后再度敞开大门。看着这个崭新又陈旧的院区,我感慨万千。这里,曾是达州医疗史上的“第一高地”:40年前,住院大楼拔地而起;30年前,达州首台CT、首台大血管机在此落户。这里,曾是许多市民心中守护健康的坚实防线,也承载着我们达医人无数的回忆。然而,随着城市扩建,老院区一度因业务量不足而关闭。
如今,为什么要逆势重启?我想,答案就写在党的二十大“优质资源下沉”的号召里,写在群众“看病难”的呼声中,更写在达医人“让三甲服务触手可及”的初心里。
从2024年8月的艰难论证,到急诊、内科、外科等科室率先入驻,再到百天来的默默坚守,每天不足百人的门诊量,收入甚至难以覆盖水电成本……我们每一位达医人也曾扪心自问:值得吗?我的回答是:值得!在这里,我看到中医康复科为老街坊提供家门口的理疗服务,眼科专家为独居老人解决“看不清”的困扰,皮肤科医生为放学后的孩子处理擦伤……看似“小事”,却是群众健康生活的“大事”。
一位患者给我们留言:“以前跑新院区要转两趟公交,现在下楼就能看专家,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有爱、有家’。”就像他所说,重启百天,改变的不仅是就医距离,更是医患之间的温度。小红旗桥院区,深夜里急诊室永不熄灭的灯火,诊室里愿意花20分钟听老人讲述病史的医生,24小时连接新旧院区转诊的车辆……这些细节,正是“有爱、有家、有达医”人文品牌的生动诠释。
“有人说我们‘折腾’,但医疗不该只有效率和规模,更要有温度和情怀。”提到小红旗桥院区,李建国书记这么对我们说,小红旗桥院区,不仅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哨站”,更是现代医疗回归人文关怀的“试验田”。
100天,对于一家医院而言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需要它的患者而言,却是100次触手可及的安心。
未来,我们达医人将继续牢记这份“亏本也要干”的坚守,继续践行“人民的健康,永远有达医守护”的诺言。
□达川区人民医院 黄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