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路上“碰干爹”

版次:09    作者:2025年03月17日

我所在的渝东北乡村,至今仍保留着“碰干爹”的习俗,这是流传已久的一种保育习俗。年过半百的我,也曾被“碰”上,当了一回干爹。

那是去年的雨水节气,当天,春风轻拂面,春雨润如酥,把“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的时令体现得淋漓尽致。清晨5时许,居住在老家的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的肺气肿又犯了,咳得厉害,希望我能回家探望。此时天还未亮,我从城里出发,驾车赶往乡下。清晨6点半左右,到达老家并停好车,要走一段长约800米的乡间小路。刚走第一步,我就被从小路右侧飞奔而来的一男一女拦住去路,女的怀里还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我本能地以为遇上了“劫匪”,不料是虚惊一场——一男一女是夫妻,襁褓中的婴儿是一个多月前出生的。我是他们第一个碰上的人,夫妻俩要让孩子拜我为干爹。

关于“拜干爹”,我略知一二,就是认义父。据考证,在南北朝时期,“拜干爹”的现象就出现了。北魏太守杨衒之在其所著的《洛阳伽蓝记》中,就曾提到当时的隐士赵逸,被汝南王(元悦,孝文帝之子)拜为“义父”。至今,“拜干爹”的习俗仍然在民间延续。

给孩子“拜干爹”,缘由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让孩子好养。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婴幼儿因病夭折的情况比较常见,古人大都喜欢认儿女较多且贫寒的人家做干爹、干妈,以期自己的孩子如贫寒人家的众多孩子般好养活;二是图吉祥。认为给孩子拜个干爹、干妈,可以顺属相中的“五行”。“金”代表从革,“木”代表曲直,“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土”代表稼穑。直到今天,仍有人将五行学说运用于世间的取象比类。

“拜干爹”的方式,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着某些差异。

四姨远嫁至东北,她所在的屯(较小的村落),干爹是“认”。两家若是交往甚好的朋友,为把这种关系进一步稳固,就采取让下一辈“认”干爹、干妈的办法。

宣汉有的地方,人们把干爹称为“保保”、干妈称为“保娘”。“保保”“保娘”一般是小孩子的伯父、伯母或堂伯父、堂伯母。在世俗的观念中,伯父是家族中的长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父亲不在或无法履行责任时,伯父就将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故此,他们对伯父的称呼也有多种,如“尊伯”“伯尊”“伯翁”等。这些称呼都表达了对伯父的尊敬,在一些正式场合或红白喜事中,这些称呼尤为常见。

我生活的渝东北地区,干爹则是通过“碰”来完成的。一般在孩子满月之后,父母带着孩子,选个吉日,天一亮就到家乡的某条路上躲藏起来。路过的第一个人,不管男女,无论老幼,躲藏者见人便飞奔而出,拱手作揖,将此人“碰”为孩子的干爹或干妈。“天意”难违,通常情况下,被“碰”者只能应允,否则是要背负骂名的。

既然如此,我也承袭了“碰干爹”的这一习俗,现场认了“干儿子”,并收下他们带来的一只大红公鸡、一块用柏树枝丫熏制的腊肉、一包用麻布口袋装着的高山大米三样“见面礼”。

紧接着,在母亲的指导下,在父亲等人的见证下,我在老家给孩子举行了“拜干爹”仪式——

一拜祖先。我带着孩子,跪在堂屋,向祖先祷告:“列祖列宗在上,今日,我收×××为干儿子。从此,他将成为我们家族的义子,请祖先保佑。”

二赐乳名。用一张红色纸条,在上面书写:“×府令郎,拜我为干爹,取乳名为:××。”然后,将纸条郑重其事地赐予孩子。

三送祝福。母亲拿出家里的一副碗筷,由我赠送给孩子,寓意“金碗银筷”,孩子一生都能丰衣足食、生活无忧。

后来,按照自古以来的礼俗,我还给干儿子送过“长命锁”、买过新衣服、给过压岁钱等。干儿子家也给我这位干爹送过土鸡蛋、香肠、自榨花生油、糯米糍粑等土特产……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在亲身经历了“碰干爹”这一习俗后,我不仅见识到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感受到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尊重、善意、真诚与坦荡。

□牟方根(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