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5年03月13日
□侯为标(四川)
下午码字时,电脑右下角忽然跳出一个小窗口——AI写作,快人一步,高质量文章一键生成,还顺带推荐了“DeepSeek”的原始股票。
我嘴角微扬,挂着一丝复杂的笑意,点开DeepSeek官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将手指缩了回来,似乎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或者说有点不好意思马上下手。至于股票,更不想去触碰。我并不否认,自己是真心喜欢钱的那类人,有时连做梦都希望早点实现财富自由,和抠抠搜搜的日子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凭目前的智商,要想从股市上“薅羊毛”,无疑是痴人说梦,可谓“有贼心,没贼胆”,天上就算有掉馅饼的美事,凭我这双不算有力的手,也未必能接住。于是,我识趣地关闭了眼前这个诱人的小窗口。
最近常和文友一起茶叙,AI写作自然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今写作这行当的水越来越深,DeepSeek这款软件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输入一个标题,眨眼工夫,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已生成。现在很多写手都在使用,你若是还没有用,那就亏大了,不但自动丧失了在圈子的发言权,还会被人为贴上固执落伍的标签。有的作者尝到了甜头,沾沾自喜,经常在微信群里晒出AI如何点评自己的文章,自我陶醉在同质化的赞美里,拽都拽不回来。
我认识一位姓张的文友,最近半年颇有井喷之势,刊发的文章比过去三年发的总量还多,他的大名确实也被不少读者记住了。此君干脆建个粉丝群,每天在群里晒文自嗨,收割潮水般的点赞。
其实我心里已经知道答案了,但见到他时,还是装憨卖傻、明知故问,希望他传经送宝。他倒也不拐弯抹角,表示明人不做暗事,眉飞色舞地告诉我,自己的确在用AI写作,这是网络白送的福利,清高不管用,不用白不用。AI写作很过瘾,好比你想吃一道菜,只要报个菜名,就有无数大厨添油加醋,为你提供云服务。而作者就像老鼠爬上餐桌,躺吃、躺喝,啥都不缺。
我愣愣神继续调侃,这样瞒天过海,就不担心被人戳穿?
他知无不言,为了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AI代工的痕迹,在实操层面可以动动心思——多输入几组关键词,糅合一些场景叙事,再加上一些自己的“金句”,文章就合成了。过去冥思苦想半天,敲不出三五百字,现在AI派上了大用场,省时、省力,命中率还高。据说,有些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加上作者署名,将AI自动生成的一篇文字,原封不动地一键海投。
我撇撇嘴挤出尴尬的笑,对张某不讲“文德”的行为表示差评。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速度与激情中,不断刷新认知。按理说,用什么样的方式写作,是相对个人化的事情,犯不着这么敏感,也没有理由对别人指手画脚。但此刻,我却如鲠在喉,心里就是有一万道迈不过的坎儿。
在我看来,文学创作属于个人情感使然,这些情感由作者个性化的语言和诗意化的表达构成,贵在言为心声,有鲜明的辨识度,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里,眉间有银河,眼里有星辰。作者可以展开无限的遐想,雪山草原、江南烟雨、小桥流水、鸣蛙、蝉歌,心之所感,化为键盘下的暗香浮动,吟唱对美好事物的所悟所感。
反观AI创作,尽管可以在转眼之间,完成一篇逻辑性不错的作品,但其却是依靠海量文字信息提取关键词,在排列组合的算法中速成的。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文字加工,显然不能和作者斟字酌句,掰开揉碎的在场感相提并论,因为AI创作没有作者血液的澎湃,更没有情感的燃烧。
换句话说,看似万能的AI创作,其本质只是数据库存语料的重新排列组合,是一种隐形的格式化复制和模仿。不会出现作者手指点击键盘时留下的温热,也没有为自己作品中人物命运走向牵肠挂肚、夜不能寐的复杂情感。
掩卷而思,我承认自己在文学积累沉淀层面还存在许多盲区,但文学创作不能急功近利,单纯为了发表数量,盲目找AI助攻,而是要拓荒耕耘,浇水施肥,才能让文字的青苗开枝散叶,蓬勃葳蕤。我始终坚信,“心中有丘壑,眉间显山河”。只有爱而不贪,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在文字的星辰大海里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