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典雅的方言

版次:09    作者:2024年12月20日

□夏孟钰(四川)

许多人会觉得,我们四川方言中有些词,土得掉渣,俗不可耐,是地地道道的“下里巴人”。然而他们却不晓得,若追本溯源,其中有好些词语原来居然是“阳春白雪”,出自古代典籍,可以说是“出身”高贵且典雅,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这些词语,原见于古代典籍,想来定是先人最先将其运用于口语之中,后来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流传于后世。结果大家都说,就连一字不识的大老粗也会说了,这才变成了俗语、土语,反而让人不知道其来源之“高贵”“典雅”了。

归一

工地上收工了,有些工人拔腿就走,班长会叫住他们:“莫忙莫忙,把这些工具收拾归一才走!”又如,有时我们办完一件较难的事,而且办得很妥帖、很完善,我们往往会满意地说:“终于把这个事情搞归一了!”再如,几个头头研究工作时,有人不放心把某项重要工作交给老刘去干,提出异议:“老刘那点能耐,让他去负责这件事,他怕整不归一呀!”

别看一般的人在很通俗的情况下都会用到“归一”这个词,但它的确不简单。其实,“归一”是个道家常用词。老子的《道德经》中,开篇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从深层次上阐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对后世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晋代玄学大师王弼的《老子注》对这句话进行了阐释:“万物万形,其归一也。”意思是不管多么复杂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后,“归一”这个词,就经常出现在道家的典籍之中。我们的方言里借用“归一”这个词的原意,引申为“把事情办妥当、搞完善、整清爽”的意思,虽然用法不同,但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

宝器

当看到某人有点傻里傻气,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事情,我们就会说他是“宝器”;某人本事不行,却还爱显摆、卖弄,我们也会说他是“宝器”。

“宝器”,它的原意本来指象征王位的祭器,也泛指珍贵的器物。它是表示事物的名词,我们却常常把它用来比喻人。从字面上看,它是褒义词,但我们的方言都是把它作为贬义词在使用。那它这种从褒到贬的转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宝器”一词看起来很通俗,究其来源,其实一点也不通俗。这个词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就有出现,而它由褒到贬的转化则应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这本书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又名《世说》,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宝器”一词出现在该书《排调》(“排调”即戏弄调笑之意)中的一个故事:“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南朝文学家刘孝标在《世说新语注》中注释:“以戏周之无能。”故事中,“王公”指东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王导,“伯仁”指大臣、名士周顗。这故事是说:王导与朝中名士一起喝酒,他举起琉璃杯对周顗说:“这碗中间是空空的,还称它是宝器,这是什么原因呢?”刘孝标解释,这是王导对周顗的调侃、嘲讽,意思是说周顗为人虚而不实,没有什么本事。从此,“宝器”一词就有“傻,且不自知”的意思了。

我们的方言把这种意思继承下来,“宝器”就成了非常通俗的口头语,用来嘲讽人,指代傻瓜,或干蠢事的人、逗人发笑的“活宝”等等。如:“你个宝器(笨蛋),怎么水都没烧开就把面条丢下去了?”“他里头穿个红毛线衣,外头穿件绿茵茵的西装,领带打在毛线衣上面,硬是像个宝器(活宝)一样。”

在我们的方言中,根据由“宝器”而来的意思,有时还单独用“宝”字来作形容词,如:“你硬是宝得很!”“那个人宝得有盐有味的。”并且,还衍生出一些说法,例如用“宝筛筛”来形容人傻乎乎的,说人出洋相叫“现宝”(献宝),把傻瓜叫作“哈宝儿”等等。

周吴郑王

小杜穿着崭新的西装,打着领带出门,遇见哥们小林。小林见他打扮光鲜,就问他:“吔!你今天穿得这么周吴郑王的,是要去看人(相亲)呐?”小林这里说的“周吴郑王”,是形容一个人穿着庄重、端正,收拾认真,打扮入时。

“周吴郑王”本不是一个成语,但自有来由。读过《百家姓》的人都知道,“赵钱孙李”是第一句,第二句就是“周吴郑王”。这句“周吴郑王”本是连在一起互不相干的四个姓氏,那为啥会被拿来形容毫无关联的穿衣打扮呢?这是因为“周吴郑王”四个字中,有“周”和“郑”两个字,谐音“周正”,即“周全端正”的意思,也就是打扮得很整齐的意思。加之“周吴郑王”这句话是《百家姓》前几句,可谓家喻户晓,所以被善于诙谐、幽默的川渝人拿来作为“周正”的替代语。

当然,如果别人说你“周吴郑王”,你就理解为他是发自内心对你的赞扬,那你就错了。因为这个词在我们的方言中,一般含有调侃、戏谑的意思,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莫当真咯。

恍兮惚兮

我们这些地方的小娃娃甚至是不够成熟的年轻人,一不小心做错了事,常常会受到老师、长辈或领导的责怪:“你做事认真点、细心点噻,莫那么恍兮惚兮的嘛!”“不踏实,恍兮惚兮的要失格哟!”的确,“恍兮惚兮”这个词语是我们川渝一带青少年因粗心犯错而挨训时经常听到的。

你大概会以为“恍兮惚兮”是方言土话吧?其实不然,其出身高贵得很,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1章。原文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在这里说的“恍兮惚兮”,原意是“迷离、难以捉摸”,我们的方言就根据这个意思,稍加转化,把它用于形容人精神不集中、糊里糊涂的状态。老子的原文无意褒贬,而在我们的方言中却把它完全用作贬义词了。

我们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研究一下这个词语的结构。其中的“兮”,是语气助词,无实义,现在已把两个“兮”去掉,变成了现代词语“恍惚”。

“恍兮惚兮”这个词历史久远,由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说,也就从典雅的典籍中走了出来,成了寻常百姓的口头语言。在流传中有些又把其中的字音读变了,说成“恍里惚兮”;有的写成“恍里乎兮”。很多时候“恍兮惚兮”的状况还被简化为一个字——“恍”。比如批评小孩粗心大意:“你这个娃儿硬是恍得很,这么简单的题都出错!”在我们的方言中,还把“恍”与其他字组合,构成用于指代人的名词:“恍三”“二恍恍”。川渝人一听就懂,外地人恐怕又难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