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4年12月13日
□徐爱洪(四川)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纷纷晒出观看电影《只此青绿》的画面,那一抹青绿触动我的心灵,决定走进影院去亲身感受“一眼千年,只见青绿”。
影片讲述文物研究人员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潜心钻研,穿越时空,目睹王希孟忘我创作,与无数劳动者携手创作出传世画卷的历程。第一次观影后给我的印象是,这部电影极具诗意唯美,气势磅礴,色彩惊艳,震撼人心,犹如一幅“活”的画卷。看一次不过瘾,于是两天后再次去了影院。这部电影是如何彰显其魅力,让我沉迷其中?
色彩与光影的交融
影片开头通过展卷人小心翼翼捧着《千里江山图》慢慢铺展开时的疑惑,引出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穿插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让我穿越到千年前那幅名画创作时的场景。
全片无一句台词,却在不言中凸显大美。优美的舞蹈,曼妙的身形,婀娜多姿,妩媚动人;悠扬的古琴声,跌宕起伏的鼓声,声声入耳,扣人心弦;《千里江山图》里层峦起伏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河,渔村野市,小桥流水人家,水榭亭台的光影美轮美奂,交融成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
何为青绿?取颜色之名,见青山妩媚,塑山石之形,见四季流转,感众生之痴,见明月丹心,是少年风骨,是江山气魄,是时空的联结。青绿是影片的线索,磨石人翻山越岭,攀上悬崖寻得这珍贵的青绿矿石,研磨成独一无二的颜料。除了青绿,还有穿着白色丝绸的织绢女,破茧抽丝,声声织机捣绢纸的画卷;在翰林画院里一群身着红色、粉色的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体会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四大雅事,好生惬意。老师寻扇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间也是那样俏皮。少年们舞动青春,挥洒笔墨,热情奔放的场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部影片色彩丰富,层次明朗,和谐宁静而不妖艳,像仙女粉黛浓淡总相宜。还多次出现阳光或月光移步换景的镜头,正是借着那一束束光,打开了王希孟心灵的窗户,找寻灵感,激情澎湃的舞蹈和伏案挥笔的场景,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更是灵魂的倾诉与情感的抒发,是心灵的画笔在空中描绘出如梦如幻的画卷;茅屋制笔时每一道光的倾洒,都是质朴生活中的确幸与美好,这些都是光影带来的视觉美感。
电影通过舞蹈、色彩与光影的完美结合,将静态的青绿山水画转化为动态的艺术表达。青绿这一篇章就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一般。青绿头上的发髻是层峦叠嶂的山峰,衣袖是流动的江河,舞动的身影是灵动的画面,美得让人窒息,成功让千年前的文化精髓与观众产生共鸣。而入画篇章又是将青绿的身影、美好河山等动态场景注入画中,描绘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美画卷。这份独特的青绿之色,承载着我们千年来共同守护文化瑰宝的心有灵犀。
灵感与匠心的碰撞
十八岁的王希孟曾鲜衣怒马,徜徉天地,无拘无束。听雨篇章表现了他天真可爱的一面,在雨中,王希孟尽情挥洒,在大自然中舞蹈,仿佛与天地对话,捕捉灵感。那一草一木,那一山一水都被赋予了无限活力,与他共情,更与观众共鸣。电影一句台词都没有,却能打动人心,有难忘、久久不能平复的魅力!
十五岁的王希孟步伐里藏着风,抱着画卷奔跑在翰林画院的过道与展卷人对望时,热烈而青涩,眼里有星辰,抱有好奇心的样子太可爱了。老师看了他掉落的画卷,竖起大拇指道“孺子可教也”。一个鲜活的少年在多少个月光下的灯影里不断构图、运笔、描摹、绘画的身影,让展卷人怜惜。他不管是在梦里还是梦外,都在苦苦冥想、苦苦描画,将无垠河山用笔绘就了一幅幅作品。在雪花飘零的夜晚形单影只,挑灯夜画,一手执笔专注于画,一手拂袖擦拭眼角。王希孟为这幅丹青耗尽心血,燃尽生命,却从没有一枚印章属于他,令我几度潸然泪下。
“千里江山一画,天地众人共绘”,正是王希孟背后的磨石人字字叮嘱“少年,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织绢人泪眼间“用心血织就,盼你行笔其间”;制笔人曰“此笔随你而行,追随你看大好河山”等工匠的重托,默默付出,精耕细作,共同努力,才令王希孟创作出不朽的艺术瑰宝。当他冒着纷飞大雪向宫廷献画,却未被认可,他满含泪水,蓦然回首依稀看见寄予他厚望的匠人们朝他点头微笑,助他坚信自己的信仰。正是匠人们的执着,精湛技艺碰撞出火花,用坚毅的力量共同绘就这幅长12米、宽51厘米的绢本传世大美之作。
台前与幕后的呈现
影片构思匠心独运,以文物研究人员的视角切入,通过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用舞蹈让观众得以窥见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艰辛历程。少年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宏伟的构图,将自身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融入画中,再现“青绿一卷,何以独步千载”。这离不开文物研究者的代代传承,那一抹青绿才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仍光彩照人。
舞蹈演员张翰在片中饰演的王希孟,从一位活泼的天才少年,到呕心沥血、忘我创作的青年画家,其情感层次之丰富,令人动容。特别是在青绿和听雨篇章那生动美妙的一瞬间,张翰要在水里跳七个小时的舞蹈,真心疼他每一幕舞蹈背后的重复拍摄。在情绪暴涨的画面中,张翰通过细腻的眼神、颤抖的肢体,将王希孟内心的挣扎与坚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那份沉甸甸的艺术追求。每次拍摄前,导演都要问,“张翰吃饭没有?他的脸都凹下去了。”这句简单的关爱,道出了拍摄过程的艰辛。
孟庆旸饰演的青绿,则以她温婉而坚定的形象,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她的每一次凝视、每一次沉思,都仿佛在诉说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特别是开头青绿那望月的神韵,用身体描绘“我见青山多妩媚”充满力量与生命力的画卷。人物是画卷的灵魂,这部影片的人物刻画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无论是王希孟还是制墨人、织绢人等匠人,那一颦一笑一眼都融入画卷,让观众铭刻于心。
当我走出影院的那一刹那,耳边还回响着易烊千玺的歌声“明月伴孤影,我见你,隔千年,一笑入丹心……”千玺之声,延续千载青绿。
只此青绿,绘就天地大美,离不开孜孜不倦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它像一束光打开我人生的另一个方向,带给我文化的共鸣,文化的力量,照亮我的内心;同时,那束光也将一直照耀着中华儿女,让我们拥有“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的大美情怀。我们华夏儿女都是展卷人,都是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