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为人师

版次:09    作者:2024年11月08日

宾宾有理

赵宾,女,1970年生,网名“凿冰煮雪”。通川区中医院内科医生,曾经的文青一枚。从医20余年,感悟颇多,常思述之与人,言之不尽泄于笔端。把自己所想所思所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和朋友们分享快乐,分担忧伤。

一直认为“好为人师”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出处《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连古圣人都觉得好为人师是一种毛病,持批评的态度。但是我发现好为人师,其实是一种天性,遇到事情总想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旁人,出发点是好的。而且这个毛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中年以后更甚,有时忍不住话头,给人卖弄的感觉,便又后悔。

岁月不饶人,当30多年前毕业分配到医院时,那些指导过我的前辈、帮助过我的师兄师姐们,纷纷退休离开职场。有一次院部开会,比我年长者寥寥,掰着指头一算,我在医院年龄排行第七(返聘除外)。有个比我大几岁的朋友,很忌讳别人说年龄,她认为只要不提及年龄,就可以避免焦虑。其实年龄是一个事实,选择回避带来心安,很像鸵鸟把头埋进沙里。

当80后成为领导,90后成为骨干,00后迈步职场,作为父辈的60、70后,没有一丁点儿年龄焦虑,那是心大。然而,除了接受外,就只能调整心态。调整心态最好的方法:第一,保持健康的身体,保证足够的能力。你可以让年轻人适当帮助,但不能退化到需要照顾。我讨厌那种50多岁的同龄人,小病都要子女带着来看医生,叙述病情由子女代劳,缴费检查单都拿在子女手里,这种表现,很让我恨其不争。对那些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的心态导致严重疾病的同龄人,更是又同情又反感。第二,强化年龄带来的好处。比如可以不上夜班了,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这是极大的福利。都说熬夜是慢性自杀,医生却一边告诫病人注意生活作息,一边不得不隔几天熬一次夜,还是那种熬夜后白天继续上班的加速慢性自杀;比如丰富阅历带来的人生体验和临床经验,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须得岁月的堆积,便有了指点年轻人的资本。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好为人师的底子。

那天查房,一位50岁出头的男性患者,典型以工作压力大应酬多为由,自我放纵,长期抽烟喝酒熬夜,暴饮暴食,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轻易便找上了他,后期生活质量堪忧。其妻子不停抱怨他的坏习惯,要求医生告诫他戒烟戒酒,又叙述家庭的不幸,两边老人身体不好,孩子要结婚要买房,男人生病不但耗费精力,经济也窘迫了。这是让我反感的类型,他们拉低了中年人的整体形象。

听女人的哀叹抱怨,让我好为人师的毛病发作了,出了病房对一众年轻人说:瞧!你们年轻真好,未来还有很多机会。但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再想努力改变现状,就很困难了。所以年轻的时候,不但要努力学习工作,也要自律,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财富和身体要同时储备。不然像刚才那个患者,上不能照顾老人,下不能帮衬孩子,中年人本该是家庭的顶梁柱,却成了负担,拖累家人。我以为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一定会给年轻人一点触动和激励,心下颇有些得意。

回到办公室,一个90后的男医生,笑嘻嘻地走过来对我说:赵老师,今天那个病人的情况,其实只要不结婚,就可以避免大部分麻烦。他继而分析道:不结婚压力小,不需要过分辛苦劳累,中年以后只需要对父母负责,没有家庭和孩子的负担。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就像老师上课时,给出已知条件,以为只有一个答案,学生却推算出另一个答案,而且还很合理。看向这个父母和我同龄的小伙子,到医院已有八九个年头,从一个瘦瘦高高的朝气青年,到如今双颊微胖的预备中年,性格脾气、工作能力都让我满意,就是不能理解其自身条件优秀,家庭背景良好,为什么还不结婚,而且科室里还有几个这样的青年,想来这就是他们的逻辑。

在另一个场合聊起这件事,一个年轻人附和道:对呀,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生儿女我享福。原来,代沟无处不在。父母的口头禅:都是为你好。换不回两代人完全共同的认知。现今社会,当人类最本能的结婚生子,都成了父母心头之患的事情,我们真该反省哪里出了问题。

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90后不婚不育,而是60、70后的父母已经接受现状。我想问,不接受怎么办?是苦苦相劝,还是暴力干涉?难不成越俎代庖,或者寄希望于国家立法30岁必须结婚。所以,我也接受了科室年轻人的现状,虽然逮着机会就调侃他们一下,但却没有了担忧,谁的人生都得自己过。我甚至放言:不结婚就算了,还能更安心工作,科室就喜欢你们这样的员工。以期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然而没有达到目的。

时代不同,经历各异。大背景下各有各的选择,只是选择某个方向的人多了,对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总会引起官方重视并谋划改变。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在坚持表明一种态度。所以,这次好为人师引出意想不到的结论,并没有改变我的习惯。在我看来,只要掌握好分寸,好为人师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是年长者把自己的过往经历,提炼浓缩升华,分享给年轻人,希望他们从中得到借鉴。当然,你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只是提供参考,不要试图指点或改变他人,不然会适得其反。我想,古今中外,各类书籍浩如烟海,那些作者,大概也好为人师,才留下这么悠久丰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