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要对自己狠一点?

版次:06    作者:2024年11月08日

□兰卓(重庆)

那年,单位来了一位姑娘。

那天的笔试,我们是相当扎实的——带着大家去了一个刚刚治理完毕的老旧社区采访。中途下起瓢泼大雨,但大家即使淋成落汤鸡,仍然认真地完成了采访。

然后,十多位应聘者回到大会议室写作。她的新闻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把一件看起来很平淡的事写得“眉飞色舞”。

当时,来应聘的人中有好几个“熟手”,甚至有区县媒体的在职人员,但她的笔试、面试综合成绩竟然考了第一!

社长与我们商议,最后决定,就是她了!

她的到来,为单位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此前,她在一个县法院做过文书,“县作协会员”是她最拿得出手的招牌。

单位要培养人才,自然对她寄予厚望,安排了一位资深记者做她的师傅。

接下来,发生了几件事,改变了她在单位的“似锦前程”。

她给我打电话,投诉自己的师傅“非要那么写新闻”。

一开始,我怀疑她的师傅也许“过于传统或严苛”,于是耐心地听取了双方的想法和意见。我的结论是:她有些浮躁,自尊心太强,不够尊重前辈。

对她的师傅,我劝说道:“我们入行的时候,经常听老总们说,煮酒熬糖,没有哪个可以充老行。即使是前辈,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是对的。从业务探讨的层面来说,要把对方看成同事来尊重,不必拍桌子打巴掌的。”

此后,不再有“投诉”发生。

有次,她给我打电话,说晚上十点后必须睡觉,不然头晕,会晕倒。师傅非要天天晚上等着把当天的采访稿交给他修改到位了再睡,她受不了。

在业界,写新闻有“不过夜”的说法。她师傅这样的习惯必然是多年养成的。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如今的媒体,等你过了夜再写出来已是旧闻,那还叫新闻?

我对她说,你就提高采写能力和工作效率吧。

有天中午吃饭时,宣传部部长一个电话打过来,把我这个稿件终审人批评了一通。原来,有一篇报道把一个环保方面的数据写错了,那不是一个最新的数据。党委一把手原本被这个报道的标题吸引了,可看完稿件感觉不对。在机关食堂吃饭时,一把手坐在宣传部部长对面,对那个数据表示了严重的质疑,弄得宣传部部长尴尬至极。后经查实,那果然是数月前的数据。

那篇报道是她写的,是她去掉“见习”二字后的第一篇。

一问原因,那个数据来自百度。这个数据居然能够连过三关见报,采编审流程失守了。

在采编例会上,大家一起检讨了这件事。不久,就听说她辞职了,让人挺意外的。

踌躇满志是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从认识她的第一天起,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她是“该吃这碗饭的人”,她却把这碗饭还给了单位,又回到原单位去了。

其时,《记着,对自己要好一点》一文在朋友圈刷屏。我想,如果要做一名合格或优秀的记者,似乎应该对自己狠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