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2 作者:2024年11月05日
小郑与父母团聚。
本报讯 (见习记者 王刚) 10月31日,一场跨越千里的认亲活动,在渠县公安局的组织和见证下举行。2岁在外省走失,如今21岁的小郑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其生父也喜极而泣。
2005年2月15日,在外省上班的郑某夫妇带着当天满2周岁的儿子,去老乡家“串门”。郑某夫妇与老乡在屋内聊天,儿子小郑在屋外独自骑小车玩耍。
约10分钟后,母亲田某出门发现儿子不见了,遂四处寻找,连续寻找无果后报警。此后,夫妇俩开始了“梦里见孩子,白天找孩子”的寻子之路。
“儿子是在外省失踪的,我们对那边的情况不熟,寻找起来特别困难。”田某告诉记者,为了找到儿子,夫妻俩辞掉工作,在现场周边挨家挨户找线索,前往各大车站、码头打听,还到处张贴寻人启事,但都没有结果。
2008年,郑某夫妇从外省回到渠县后,第一时间将该情况报备至渠县公安局。民警随即对郑某夫妇进行了血样采集,并将小郑的照片录入全国打拐系统。
19年来,郑某夫妇从未放弃过寻找儿子。他们将寻人启事发到互联网上,只要收到有关儿子的线索,两人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当地寻找。然而,这些线索最终都化为泡影,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两人逐渐陷入绝望。
今年10月11日,事情终于迎来转机。广东一男子“蔡某”在一次乘坐地铁,使用自助服务机进行身份校验时,所采集人像与“打拐”系统中走失儿童“小郑”相似。渠县警方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多次进行详细和深入的查询与比对,发现“蔡某”与郑某夫妇的DNA信息高度吻合。通过进一步分析比对,警方确认,“蔡某”就是当年郑某夫妇走失的儿子小郑。得知警方成功比对上DNA信息的消息后,郑某夫妇激动不已。
而刚大学毕业的小郑接到民警电话,得知自己真实身份时一下子蒙了。“我们刚刚团聚,语言习惯和生活环境都不相同,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郑某表示,“孩子还小,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论他怎么决定,我们都坚定地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