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忌语

版次:08    作者:2024年11月01日

我出生于乡村,几十年来又一直在乡村行走,乡村的语言有着别样的滋味和情趣。

最让我难忘的,是乡村的忌语——乡村忌讳的话。在乡村,语言得和乡情吻合,要尽量委婉含蓄。

“矮起”一词,本意是低下头降低身子。但是它的引申义是——低人一等或一辈。所以,当前面的人挡住了你的视线(看坝坝电影或街上看闹热),你只能说:“请低一点,后头的看不到”,千万不要说“前头那个高个子,你给我矮起!”这句话或许会带来一场恶斗。我就亲眼见过,因为“矮起”这个词,在风江嘴看坝坝电影,发生了一场群斗。风江嘴有驻军,最后战士出面,才把双方隔开。

改革开放前,农村穷,有时连火柴也缺。如果家里没有火柴,就无法点火煮饭,这时就得向邻居借火。如果男的去借,可以直说:借火种。如果是少妇借,就不能说“借火种”,只能说“借火舌”。因为火种,有“种”字,女主人可能误会为“借种”。

人要死了,也不能说“死”。这个“死”字在老年人中,甚为忌讳,只能说“老”。如果在公开场合说某人快死了,这家的人听见,会认为你是在说坏话。遇上心胸狭隘的,还会结下仇恨,引起家族争斗。其实,很多时候是无心之语。这叫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乡村老人过世,用的词是“走了”或“老了”,而不是“死了”。

20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锅盆碗瓢坏了要补。如果见了妇女去补盆子,绝对不能说——你拿个烂盆子去补呵。这句话,会立即挨骂。因为“烂盆子”在黑水凼方言中,指不贞洁、乱搞男女关系的人。这时最好是不提盆子,如果非说不可,就要换个表达方式:你去补东西呵。东西,可指代一切,无伤大雅。乡村有很多恶毒的话,“烂盆子”就是其中之一。

“抱窝”,本来是指鸡孵蛋,在黑水凼方言中,也指男欢女爱。所以,如果遇见一男一女抱草筑窝,打招呼时千万不要用这个词,而要换成“码堆”。当年有城里来姓白的知青,不懂“抱窝”的含义,就闹了场大笑话,差点出人命。他见队长杨麻子和生产队的少女聂玉芬,一起抱干谷草,准备给红苕种保暖。白知青说:你俩抱窝呀!聂玉芬才十六七岁,连对象都没有,那面子哪受得了,一下就哭了,还闹着要跳河。

1992年,我到黄安乡作宣传,休息时看乡干部打乒乓球。农技员老陈和乡计生干部小李对打。老陈喜欢搓回板球(旋球),小李常接不住,就顺口来了句:“你搓回(本地回肥同音)球呵!”

没想到,老陈暴怒,把乒乓球拍直接扔过去,打在小李额上,鲜血直流。

原来,老陈当农技员时,当时农村流行地膜覆盖和肥球育苗。他认为小李歧视他,看不起他是搓肥球的。当时的农村,有很多招聘干部,担任文化、计生、民政、农技、广播等专干,农技专干的活最苦最脏,常被人歧视,老陈自尊心极强,听不得人说“搓肥球”三字。

乡村的忌语,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形态。既有好的一面,比如对人和职业的尊重,对他人的友善等。同时,乡村忌语也体现了少数人狭隘、脆弱、过度自尊等。

随着社会进步,乡村忌语越来越少,乡村的语言,也越来越纯洁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