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云亭的“戛”字到底该咋读

版次:08    作者:2024年11月01日

□汤劲松(四川)

戛云亭是达州的文化符号之一,明朝末年,达州人李长祥写过一篇《戛云亭记》,不过,彼时的戛云亭,已经是“惟名之存”:吾州城之南,隔一水有翠屏山。旧有亭在其上,名戛云亭。亭之亡矣!唯名之存,而名之义莫识所以。戛之为言,盖乐工之所以播之器,而乍出乎声者也,与搏拊之为等。施之于云,与近代之所云听镜读画者何异。夫镜可听乎?画可读乎?则云可戛乎?而其名则雅……亭之创不知何时,其毁也亦不知何时。相传州之科名以宋盛,每有五色云起于此山,为异兆,必有验。有州守以事祸州,创亭于其上压之。今父老或云“压云亭”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长祥并不认可“戛云”是“压云”的含义,不过,他提供了一条信息:那个时候的“戛云亭”已经被读作“压云亭”了。身为读书人的他,并没有将戛云亭和大诗人元稹联系起来。

把戛云亭和元稹关联起来的,是修编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达县志》,在“古迹志”章节里,有关戛云亭的记载如下:唐元稹建,在治南翠屏山顶,下瞰江流。旧称达邑文风所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绅士周德纯等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署游击孙起龙移置山阴,邑人病之。在同一篇目中,记载有“达县八景”,其中有“翠岭祥云”条目下记载:翠岭祥云,元微之建亭翠屏西岭,常有祥云罩其上,因名戛云亭。

这就以官方文字明确戛云亭是唐朝的元稹(字微之)所建,地点就是山顶。同时指出戛云亭名字由来:常有祥云罩其上,故名戛云亭。遗憾的是,这个记载里,并没有把“戛云亭”里“戛”字的读音进行相关提示。从上述古籍中可以看到,李长祥所处的明朝末年,戛云亭,是“压云亭”,“戛”念“压”的字音yà。现代人没法听到清朝时达州人对戛云亭的读音,所以无法确定“戛”是延续明朝末年的念法,念做yà,还是其他读音。同样,如果戛云亭建自唐朝,那么,从唐到明末,戛云亭的“戛”字念做什么,更是无从得知。

现在,戛云亭“戛”字的念法,多了起来:

1.【yà】,很多地图上,标注戛云亭所在地的行政地名,就是亚云村,很明显,是从戛(压yà)云亭演化而来。

2.【gǎ】,这可能是达州民间对戛云亭的“戛”字最多的念法。本地的电视或电台播音员或其它场景下,则yà、gǎ不定。所以,现在戛云亭的所在,干脆写作了“嘎云社区”。与之相对应的是编写于1985年,成书于1988年的《达县文化志》,在“八景遗址”条目中记载如下:翠岭,名翠屏山,又名清爱山,在城南门外州河对岸……山上旧有真武宫、嘎云亭……“翠岭祥云”一景已不存,山上嘎云亭尚完好。

3.【jiá】,将戛云亭的“戛”字念做jiá,可能是达州民间最少的念法。工具书上,则有这些说法:先看《新华大字典》,在“戛”字的条目下,有两个读音:【jiá】音下,有敲打之意的“戛击”,有突然中止之意的“戛然”;【gā】音下,只有用于译音的“戛纳”一词(商务印书馆,2017年5月第1版)。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戛”字的条目下,则有四个读音,其中三个读音分别是通假用法:【gài】,通“概”;【kǎi】,通“楷”;【jiē】,通“秸”。显然,这三个读音和“戛云”无关。

当然,“戛”字还有【jiá】的读音,词义分别有:

①长矛。张衡《东京赋》:立戈迤戛,农舆略木。

②敲击。《尚书·皋陶谟》:“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

③象声词。见“戛戛(形容物体相互摩击的声音)、戛然(形容鸟类的鸣声或形容突然停止的样子”。很明显,第二个义项“敲击”,和前文李长祥的《戛云亭记》里相关记载是有所呼应的。更特别的是,该读音下有条目词“戛云”:【jiáyún】形容极高,可上接天云。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诗句: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第1版)可以想见,古时达州城区州河北岸边的人们,在夏秋季节,看到翠屏山顶上白云竞相涌起,那壮观的场面,不是只有一句“啊,真好看!”而是用静态的文字表达出动态的美,在他们眼里,白云或者彩云(极有可能是朝霞或晚霞)的竞相涌起,是这些云在互相“搏拊”,他们用眼睛“听”到了白云或彩云在天上互动的声音,不得不令人赞叹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场景,看过延时摄影的现代人,虽然很容易领会到“云可戛”的意境,却很难想出“戛云”这样词汇。

综上,戛云亭的“戛”字,结合该建筑的位置及意义,可能最适合它的读音,反而是被使用得最少的“ji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