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4年10月18日
金秋时节,走入万州大周镇十里滨江长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农家小院。小院门扉不大,竹木结构,灯笼高悬;门楣楹联,为国庆佳节抹上靓丽的中国红。院落都是篱笆栅栏,殷红的三角梅,穿透篱笆矮墙,妩媚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国庆佳节里,前往网红地——十里滨江长廊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节日喜庆色彩更显浓重。
正逢三峡库区蓄水季节。抬头远望,平湖薄雾在秋风的吹拂下,轻纱般缥缈,一幅水墨丹青,朦朦胧胧,心有多宽,画有多远;近看湖水,秋风习习,碧水荡漾,波澜不惊,胸生层云;几只白鹭,翩翩起舞,上下来回,飞掠江面,为寂静的湖水,增加了动感。远眺近观,乐山乐水,江山如画,其喜洋洋者矣!
坐落在大周溪码头的“青水莲心艺术农庄”,是我们打卡的目的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条海蓝色的横幅,横跨滨江长廊的彩色步道上,上面隶书“青水莲心艺术农庄”几个大字,温馨而醒目。横幅上方书有“让艺术走进乡村,为文化振兴赋能”,给人第一印象是这农庄有文化底蕴。
面水而立的艺术农庄,是一楼一底的建筑,样式平凡。几步石梯进入农庄,一路摆放着五颜六色的三峡石,迎接客人的到来。第一块石头上书写着“青山一片云雾,心安即是归处”,为有心人埋下驻足的伏笔。小院大门,是一道篱笆式的小门。门内有一块四五十平方米的院坝,左侧摆放着一张长条桌,几个小孩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团扇制作图案,花鸟虫草、山水田园,栩栩如生。在院坝前吊脚楼的树荫下,品茗观江,诗酒年华。
走进农庄,与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心境有别。没有“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际遇;一样的篱笆矮墙,一样的柴扉,我们却有闲庭信步的礼遇。叶翁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般形单影只,这里是秋天,却是满园金色关不住,也不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是一树紫红色的三角梅,像紫罗兰瀑布一般,倾泻在篱笆墙外,长得葳蕤蓬勃。
更具特色的,是通过院坝左侧的小木门,进入一片开阔的户外营地。小桥流水,花草树木,景观平台,无不与艺术结缘。那些从长江里面打捞起来、貌似没有生命力的枯木、石头,在主人的精心设计与打磨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时代的光泽。一棵丈许的枯树,像一条龙。龙头高翘,瞩望长江;龙角挺拔,展翅欲飞;龙身弓曲,蓄势待发。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技艺,让游客叹为观止。
草坪中央立着一块银灰色的木头,细看木头,上面雕刻着一尾鱼。鱼头向上,鱼眼熠熠,鱼须上扬,鱼翅张开,鱼尾摆动,整幅图案,给人一种力争上游的气势。环绕艺术园地,墙角下的蕨类植物,绿草茵茵,蓬勃生长。回首园林中,一幅标语吸引眼球:守护水中精灵,共建生命长江。这才是办园的主旨。
走出园子,迈进堂屋,犹如跨入艺术的殿堂。桌子上、墙壁上、地面上,摆件、挂件都是艺术品。团扇、泥塑、蜡染、油画、三峡石,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左厢房里,为孩子们提供了文房四宝,墙上挂满了书法作品,这也是他们主推艺术研学和亲子游的具体体现。环屋一周,主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多余空间,通过彩绘,将家乡的山水与诗意,展示在游人眼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堂屋里,遇见主人,原来是个30多岁的小伙子,他自我介绍姓名郦江渝,是艺术学院毕业的,曾经在大城市里打拼了10多年,两年前回到故土,在大周镇的十里滨江长廊,租赁了5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取名“青水莲心艺术农庄”。与他攀谈,他反复强调说,是郦道元的“郦”。郦道元是南北朝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最熟悉的是他的《水经注》中的《三峡》一文,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的句子,勾起我们对故土三峡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之情。从主人黝黑的脸色,看出他久经生活磨砺的品质;朴实无华的谈吐,显现出他实事求是的作风;炯炯有神的目光,透露出他大胆创新、别具一格的创业理念。郦姓人不多,他也曾经像他的祖先郦道元一样,周游过许多地方,一地一地熟悉环境,一站一站历练自己,让自己的艺术之花开遍祖国山山水水。但他更热爱自己的故土,名字中的“江渝”不言而喻,他是重庆人,是万州人,无论大城市多么辉煌耀眼,“杨柳青青江水平”的三峡,“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故乡,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青水莲心艺术农庄”坐落在依山傍水的环境里。眼前,一片汪洋;周遭,一片荷塘。借十里滨江长廊和大周溪码头优势,天时地利人和,促使着农庄的发展。郦江渝是农民的儿子,从小习惯乡村生活。蓬门小扉是故乡。他设计的艺术庄园,既重传统,也讲创新。庄园没有豪华贵胄之气,一草一木尽显乡村本色。池塘中“水清浅”的荷叶,小径边蓬勃向上的仙人掌,矮墙上星星点点的爬山虎……都生长得自然协调,成为自然中的艺术,艺术中的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郦江渝打造的“青水莲心”艺术农庄,以素描的笔触、实在的风格、高雅的艺术,来打造自然质朴的环境。墙上有幅醒目的文字:遇有趣的人,做有意思的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实事求是,发现自我,完善自我——青水莲心,我们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