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借物

版次:08    作者:2024年10月18日

□马卫(重庆)

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常常要借东西。

借盐。盐不算稀罕物,可常常有的人家,煮饭时没盐了,到供销社买,太远,来不及,所以向邻居借。拿个小瓷碗去装,用调羹量。一般借一两调羹就够了,赶场天称了盐后,立即就还。当时的盐价是1角多钱一斤。

借火。煮饭要烧灶火,突然发现没火柴了,就向邻居借。一是借几根火柴,二是借火种,比如拿一块硬柴,到邻居家烧燃后带回来就行了。

借火柴不用还,当时一盒火柴两分钱。火柴头有几种,黑色的,粉红色的。梗为四方形的,还有扁平的。火柴盒上贴的“火柴花”图案,常被我撕来耍。

借粮。每到冬天,坝子里的人家都要向山上的人家借粮。山里地广人稀,有富余粮食的人家多些。借玉米,次年谷子收后还大米,一斤玉米还一斤大米。借入方明显吃亏,但能借到粮,冬春不挨饿才重要,哪还计较吃不吃亏?如果不沾亲带故,还借不到玉米呢。

我二姨家差不多每年都要向我家和三姨家借玉米,但从来没有还过。她生育了五儿一女,煮一顿饭,就要好几斤粮。几个表哥长得高高大大,全在一米七以上。

借粮的事,包产到户后渐渐绝迹。

借棺材。借棺材这种事,恐怕难遇上,遇上了就是奇迹。

1976年,我们生产队高敬元家就遇上了。那年5月,才40多岁的高敬元死了,就用了给他老娘准备的棺材。他未婚,无子。安埋了他后,两个分了家的哥哥商量第二年夏天再给老娘打棺材。没想到,老娘入冬不久也死了,没有棺材埋。现做也来不及,棺材用料讲究,要经过几伏几寒的木头才行,现砍的木头不能用,只好去借棺材。好在高家是大姓,为老年人准备好的棺材有好几口,借了一口,才办成丧事。

第二年,高敬元的两个哥哥凑钱打了一口同样材质的棺材,还给人家。

借建材。我的干哥哥杨福军家,和我家隔了一条沟。他家里人多,生活困难,所以娶老婆不容易。他大哥三十多岁才结婚,老婆是过婚嫂。

好不容易媒婆给杨福军介绍了个对象,这对象实在,只有一个要求:杨福军得先修三间房子,搬出来住,就嫁给他。

那个年代,农村修三间砖瓦房的难度,不亚于今天在城里买电梯房。杨福军没手艺,只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哪有钱修房?

咋办?婚是必须要结的。

借。

借砖。我家的砖就借给了他。当时我家准备把柴房和猪圈改造一下,墙体用砖砌,替换过去的木竹栅栏。

借瓦。借的是杨麻子家的。他家正准备把两间草房换瓦房。

借木材,用作柱头、檩子、椽子、大梁等。

就这样,杨福军居然修了房子、结了婚。一直到土地下户后,他才陆续还了借的砖瓦木材。这时他的孩子都几岁了。

借鸡。

1992年,我到城口县黄安乡宣传南巡讲话精神,住在大雁村的严会计家。我们进屋后,坐着喝茶,他出门去了,一会儿回到家,手里提着一只鸡子。

严会计有点尴尬地说,今年他家遇上了鸡瘟,没得鸡子,所以去借一只回来款等我们。

我心里过意不去,太麻烦人家了。心想鸡还可以借吗?

陪同我的乡干部说,大雁村离场镇远,有客来了,割不到新鲜肉吃,所以家家都养鸡,杀鸡待客。如果没有鸡,可向邻居借,自己家的鸡长大后,还就是了。

我深深感受到了山区的淳朴民风,山民的心地善良。

农村现在借东西的事越来越少,似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如以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