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县和平解放的前前后后

版次:11    作者:2024年09月30日

1949年12月21日,西南服务团川东支队二大队三中队到达大竹。 (资料图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达县解放75周年。达县的解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个多月之后,达县与全国一样,建立了人民政府,人民群众从此真正站了起来。

解放前社会动荡不安

达县地处大巴山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是国民党政府妄图抗拒解放、精心经营的要地。1949年9月,蒋介石在重庆林园召见四川省第十五行政区(达县专署)专员李放六,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作了抗拒解放的部署。然而,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解放军乘胜向大西南挺进,以雷霆之势,打垮了蒋介石布防在川东北的宋希濂、胡宗南两支“王牌”部队,于11月30日解放了重庆。消息传来,李放六惊恐万状,于12月1日到万源,给保六、七两团打气,鼓吹要同大家“同舟共济,共赴危难”。12月6日,李放六从万源回达县,得知邻水已解放,大竹、开江难保,便立即召集主要军政人员开会部署,制定炸毁通川桥和焚烧附近粮仓的计划,妄图依靠巴山险要抵抗解放。恰在此时,河南一支国民党残部又从安康溃退到达县,向巴中方向逃窜,这使得国民党军政人员人心惶惶。

12月10日,开江县解放。次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2军副师长苏克之在开江电告李放六,令其“停止抵抗,弃暗投明”,争取和平解放达县。但李放六命令警察局长钟炯坚守达城,自己却于当晚10点,带上“铁血团”悄悄从专署后门溜到北岩寺与保安总队一起住下,并于12日从凤凰山朝通、南、巴方向逃跑。县长冯英闻讯后,当晚11点也带上警察一中队,从县政府后门朝石桥、平昌方向逃跑。

这时的达城,物资匮乏,物价不稳,加上国民党军政人员弃职逃离,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人们盼望解放军早日到来,解放达县。

临时治安委员会担起大责

达县城内的民主党派、工商界、无党派人士为应对动荡局势,维护社会治安,避免达县城生灵涂炭,毁于战火,于1949年12月12日在达县商会开会,决定成立达县临时治安委员会;13日,召开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主席团。

达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成立当天,特致电在开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欢迎他们来解放达县,并决定派代表任乾初前往迎接。解放军于当晚9点,通过电信局局长张兴义转达苏克之的复电:“你们决心脱离国民党反动政府,率部站在人民立场负责岗位,此种为人民服务态度,是正确的正义的举动。我们人民解放军深表欢迎,望负责到底,为人民立功,争取光荣!”

13日,临时治安委员会为维护达城治安秩序,发布命令,要求各自卫中队务必加强警备,不准散兵游勇进入境内,不准携带武器弹药,不准无故鸣枪。

15日,临时治安委员会组织并带领全城民众在通川桥一带欢迎解放军入城。此后,临时治安委员会积极开展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工作,征集、调运军粮柴草,筹备1950年元旦庆祝大会等。1950年,达县专区成立后,临时治安委员会停止对外行文,完成历史使命。

五千解放军进城解放达县

12月10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4师先头部队,在开江的城厢东门一带,击溃敌军,进入开江县城,宣告开江县解放;12日,向达县进军,经达县檀木、麻柳、大风、亭子,翻过雷音铺,队伍到达城郊七里沟。12月15日下午,达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派出代表10多人前往七里沟迎接。124师副师长苏克之、师政治部主任汤从列、372团团长魏化杰、副政委周湘帆及政治处主任徐成国等,率领解放大军5000多人,跨过通川桥,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达县城。

入城后,部队按指定地点宿营,苏克之住在正南街(今翠屏路)的银行内,周湘帆住在珠市街泰丰商号里。接着,在文庙礼堂举行欢迎会,解放军方面的苏克之、周湘帆及临时治安委员会的洪秀笙、李海渠等在会上讲了话,并宣告达县和平解放。从此,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达县的统治,揭开了达县崭新的历史篇章。

会后,部队为使达县的社会秩序早日恢复,指定周湘帆主持日常工作,魏化杰负责维持社会治安及城防工作;指示以临时治安委员会名义发布通告,宣布人民币为市场流通货币,稳定市场金融,迅速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1950年1月1日,达县各界人士在北门大操场举行庆祝达县和平解放大会。全城50多个单位,2万多人,手执旗帜,欣喜若狂地涌向大操场,爆竹声、锣鼓声,以及“欢迎人民解放军”“庆祝达县和平解放”的口号声,伴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响彻天空。

1月14日,解放军奉令西进。临别前,地方各界人士在北门大操场举行欢送大会,地方负责人及群众代表上台致辞;苏克之代表部队讲话,感谢达县广大群众对部队的支持。欢送大会结束后,解放军在群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告别达城,踏上新的征程。

市民记忆中的达县解放

先后任过达县城关区副区长、城关公社副社长和社长的罗文轩,1946年进入达县城,在正南街西亚陆药房打工。解放达县那年,罗文轩刚好18岁,他清楚地记得:解放军从通川桥进城后,到了老车坝,然后分头住宿。有的走柴市街,住到兴隆街(今会仙桥街)上;有的住在县隍庙,也就是现在的达州宾馆;有的住进正南街……他所在的药店住了一个班的解放军,搭地铺睡在楼上,住了两个星期左右,纪律非常严明,没有拿店里任何东西。

曾任达县城关公社菜园大队书记的龙茂兴回忆,解放达县那天是12月15日。那天,他在现凤凰楼所在位置的山坡上捡柴,听见天主堂的钟声“当当当”地敲了一整天,那就是在迎接解放军的到来。解放达县没有放过一枪一炮,迎接的人拿一面三角旗,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热烈欢迎解放军”。那时的达县城没有菜市场,卖菜的人挑担子满城卖。解放军进城那天,龙茂兴的母亲去卖菜,在凤凰头,她看见解放军穿的青色衣服,戴着青色的帽子,缠了裹腿,背着枪。解放军问她:“老乡,你的菜多少钱一把?我买一些。”收到菜后,解放军问她是要铜圆还是纸票子,她收了纸票子,也许那是达县城最早一次使用人民币。

1945年出生的吴让珍,曾任过达州市教育工会主任,其祖父吴仕伦,最早在兴隆街开设栈房。吴让珍记得,解放军进入达城时,住过她家的栈房,还在栈房的天井搭锅煮饭。

(本文撰写参考了《欢庆达县解放》、1994年版《达县志》、《中国共产党四川省达县地区组织史资料》等。)

□郑景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