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4年09月27日
原三线建设项目生产厂房。(柏在田 摄)
参与三线建设有多么不容易?
从渠县县城一路向东,驶上盘山公路,翻越数不清的大山,开车两个多小时,才到了达州三线航天某厂。
受条件限制,如今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当年的三线建设者却需要走一个多星期。
54年前,在这条山路上,一位19岁的渠县农村小伙扛着红旗,哼着红歌,挎着布包,一头扎进了他心里的“传奇事业”。
他就是三线建设者黄民富。
不惧艰苦搞建设
初到厂里,黄民富和其他70多名学工被编入一支学工连。每天早上8点号角一响,学工们便开始了边生产边建设的生活。
尽管出身农村,但黄民富还是对厂里艰苦的条件感到震惊。由于住宿楼还未建好,大家只好在黄泥地上现场搭牛毛毡棚子,几十根毛竹棒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简单的大通铺,晚上睡觉时大家一个挨一个,各家带的花花绿绿的被子组合在一起,煞是好看。“洗澡就是烧水冲,吃饭都是在地上蹲着,还要喂猪改善伙食。”
进厂的第一年主要是进行基建工作,保证电通水通路通。当时的钢材、水泥、砖瓦等物资都靠汽车运输,由于人手不够,专家、研发人员、领导都会一起上。卡车来的时间并不固定,经常会半夜来,大伙只好放弃温暖的被窝起来搬运物资。
厂里集中当时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攻克难关,进行了多个“大会战”。黄民富印象最深的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石头大会战”。黄民富回忆,当时正是厂房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砖块,仅靠从外面运输远远不够,大家只好从山上打石头建厂房。厂里的员工、施工单位还有民兵,组成了运石大队。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行走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磨手抬。长时间的劳作,不少人的手上和背上磨起水泡和一层厚茧,但大家都只是简单处理一下第二天继续上岗。
众志成城必能汇聚磅礴力量,全厂员工的不懈努力换来的是上百万石块,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刻苦学习工作回报祖国
最初,尽管忙于基建生产,但厂里领导心系这群年轻人的未来,有领导表示,“年轻娃娃是我们的未来,厂里要发展,年轻人必须要去学习技术。”于是,1971年7月,包括黄民富在内的所有学工前往南京培训学习,一学就是5年。
黄民富只上了一年初中,基础较差,开始技术学习之前,先补了一阵初高中文化课。一三五政治学习,二四六技术学习,从机械到制图,黄民富全身心投入每一堂课,他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他的笔记本也是最厚的。依照黄民富的成绩,星期日原本可以不必参加技术学习,但他还是每次必来。晚上结束夜大学习后,他还会点起煤油灯看书。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被大家推选为班长,也正是在这期间,他被评为一级工。
为啥这么努力学习?黄民富笑着回答,他是一个农村人,到城市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国家建设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机会。
1975年,学有所成的黄民富回到厂里,却发现工厂已经停建,他被调到另一处三线厂,在劳动工资科工作。劳动工资科的工作繁杂,从招工、培训技校学生到人员外调、职工家属问题等都是工作内容。尽管不再从事技术岗位,但黄民富仍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到哪都是为国家作贡献,每个岗位都可以磨炼人的心智。”黄民富说。
择一业终一生
后来,黄民富担任厂里的车间主任。这是厂里的主力车间,也是技术难度最大的车间之一。该车间的技术有多难?“一个直径600毫米、比头发丝还薄的零件,要能承受300公斤爆破压力;去掉内部有沟壁环槽零件的内部毛刺,还不能伤到刀口……”黄民富说,车间的技术人员都有一颗工匠之心,为了攻克技术难题、打磨产品,加班加点是常态,他们奉献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只为对国家的爱。
无数个因攻坚克难陷入踌躇的夜晚,黄民富总是会翻一翻过去收集的旧报纸、杂志,上面记录着无数航天人的亲身经历……“同为中国航天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他们放弃个人利益,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坚守令人敬佩,他们的成就振奋人心。”黄民富说。
20世纪90年代末,黄民富所在的三线厂迁至成都,黄民富也在蓉定居。离开达州多年,去年,黄民富约好友一起回到达州看望母亲。“达州现在变化太大了,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但好多老建筑还在。”黄民富笑着说。
“我是比较专一的人,选择一份事业就用尽一生。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很庆幸能够响应时代号召,参与三线建设,衷心感谢党和国家为我们干事创业、实现梦想提供广阔舞台。”对于曾经的选择,黄民富无怨无悔,他深知,航天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接续奋斗。
□记者 文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