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与三线建设撞满怀

——记三线建设者杨智峰

版次:03    作者:2024年09月20日

原三线建设项目的电影院兼礼堂。(柏在田 摄)

2023年初夏,大巴山腹地凉风习习,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驾车来到达州一座大山下,望着满目苍翠,思绪万千。

“这里,顺风耳可听八面来风;这里,劈山架桥无阻畅行;这里,留下多少前辈挥汗的背影。”老者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下一篇组诗《基地恋歌》,感叹大巴山翻天覆地的变化,欣喜祖国日新月异的成就。然而,他最忘不了的还是自己在这片热土挥洒的几十年青春……

老者名叫杨智峰,退休前担任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陪同的是其夫人陈荣棣。

时间拉回到50年前。19岁的杨智峰以优异的成绩被川北技工学校录取。当时的川北技工学校重点培养航天智造能工巧匠,孕育了一大批航天科技技术人才。

当时的杨智峰本已在陕西省武功县委工作了三年,是少有的刚满18岁就被批准入党的后备干部人选。然而这三年来,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最终毅然决定离开“舒适区”,来到川北技工学校学习。

从老家陕西武功坐火车到汉中,再从汉中坐汽车到基地所在地达州报到,一路上细雨蒙蒙、云雾缭绕,杨智峰到基地时已是晚上。

第二天,杨智峰才看到了基地所在地的真实面容:陡峭的大山绵延百里穿入云际,繁茂的植被莽莽苍苍犹如原始森林,洒满煤渣的马路穿山越岭逶迤而去……

河边,一群解放军战士正在洗车,一大束阳光照在越野卡车漆面上,射得人睁不开眼,微风拂动波光粼粼的水面,摇曳着水下雪白的鹅卵石。杨智峰突然被这一幕感染,一种别样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走进了陕北宝塔山下的延河。

1974至1976年,杨智峰在川北技工学校学习。其间,他因成绩表现优秀,屡获表扬。1977年至1978年,他留校在该校政治处工作。

当时的川北技工学校位于现达州市通川区徐家坝何家沟,于1974年建校。当时学校条件很艰苦,师生们喝水用水都要端着面盆、提着水壶到州河打水。

1979年,他被调入达州三线基地政治部组织处工作。

此后的18年,杨智峰工作生活都在基地,极少回陕西老家,未能好好地为父母尽孝道。但杨智峰的父母非常支持他,告诉他:“男儿闯天下,只要把党和国家的事做好,不回家又何妨!”

基地不艰苦是假的,虽然杨智峰从不言苦。基地虽有统一配给的蔬菜食物,但远远不够,职工便自己开垦种植。由于工作关系,基地职工工作生活两点一线,几乎不与外界接触,没有多少娱乐休闲活动,每天与大山为伴,几十年如一日。杨智峰说,这主要靠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情怀所支撑——为国家默默奉献青春,不计较个人得失。

接连圆满发射成功的好消息传回基地,全体职工无不欢腾,单位组织全体职工会餐庆祝。宴中,单位领导趁机当众宣布了杨智峰的婚讯,双喜临门,同事们都送来真诚的祝福。26岁的杨智峰激动万分,“虽然没有专门办婚宴,但和祖国重大的喜庆日子撞在一起,个人的生活与祖国的伟大事业重合交织在一起,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了,没有比这更让人热血澎湃的了。所有艰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寂静中的等待都让人期待。”

陈荣棣是从重庆来到达州的知识青年,后来也被招入川北技工学校,与杨智峰同为优秀党员学生干部。从认识到结合,再到婚后几十年,两人互相理解支持、体贴关爱。女儿在重庆出生,基地长大,后来也进入到航天系统工作。

工作几十年间,杨智峰在组织处、团委、办公室等多部门岗位历练,完成了四川大学全国自学考试全部课程,后又修完了研究生课程,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39岁的杨智峰被提拔为基地党委副书记,成为中国航天系统最年轻的院级领导之一。因机构改革,杨智峰后又任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1994年,根据全国“三线调迁”计划安排,基地着手调迁至成都,杨智峰参与组织领导此次调迁工作。其间,他不断辗转达州、成都、北京三地,做了大量工作。

“三线调迁”是一项极其繁复的工作,但基地的整个调迁过程较为顺利。

这条大山沟现在看来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遍布天然氧吧、度假胜地。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不通路、不通电,“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闭塞”“贫穷”是其代名词。

当初基地建设给这条大山沟带来巨大的变化,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基地建设后,老百姓的农副产品大量销售给基地,给他们带来了收入;基地修筑的道路,开设的学校、医院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打实的便利;基地在当地招录了部分工人,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基地的部分青年与当地青年恋爱结婚。从基地建设到调迁,20多年里,基地职工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系与感情。

杨智峰坦言,基地与当地群众的感情俨然是和平时期的“军民鱼水情”,他自己与达州也一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作为土生土长的关中男儿,他能轻松讲出达州的历史文化名人,能分辨出达州各区县的口音。

1997年,基地正式迁至成都。杨智峰告别待了20多年的“第二故乡”——达州,一个记录他完整青春岁月的地方。

有多少和杨智峰一样的三线人毅然离开家乡,扎根大山几十载,深藏“功”与“名”,在孤寂中攻苦食淡,淡忘了四季更迭的景色,当列车载着丰收的喜悦,当大海泛起一阵阵浪花,他们的心中无比自豪,脸上荡漾无上荣光……

转战成都,乃至退休后,杨智峰还经常回到达州,去以前的基地及周边走一走、看一看。

2017年,杨智峰带着女儿、外孙一起回到达州当年工作的地方。当时正值一场大雨后,浓郁的树木泥土清香扑面而来,举目望去,苍穹下的大巴山依旧巍峨耸立,但似乎少了当年的肃穆与神秘,平添了一份亲切。夜晚,一家人漫步基地大道上,女儿叙说着当年的基地往事,杨智峰则给小外孙细数着当年达县的美食:凉面、凉粉、罐罐鸡、罗江麻花……

□记者 何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