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不凡的卓尔山

——大西北纪行之二

版次:06    作者:2024年09月18日

告别青海门源县油菜花海,我们赶到第二个目的地——祁连县卓尔山。

祁连县因祁连山而得名。祁连山,不是一座大山,而是一条绵延起伏的庞大山系。它东西绵延约800公里,南北最宽处400公里,高大的山峰覆盖着厚厚的冰雪。祁连山的北面和西面是浩瀚的沙漠,南面是干旱的盆地,东面则是广袤的黄土高原。

从某种意义上说,祁连山造就了甘肃、青海神奇的自然风光,大西北的景点不是从祁连山旁路过,就是与祁连山直接相连。卓尔山,就是祁连山怀抱里的一颗明珠。

大西北是少雨的,谁知那几天连下暴雨,很多景区发出了暂停营业的通知。好在第二天没有下雨,卓尔山风景区正常开放,我们高兴地自嘲“人品好,运气佳”。进入景区,同行者三三两两打卡留影去了。我极目一看,四周开阔,景色一目了然,右边是宽阔壮美的油菜地、青稞地,左边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哪里是卓尔山?卓尔山在哪里?我不断问自己。

原来,卓尔山只是祁连山下一处特殊地质山岩的泛称,不是指某座独立的大山,是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沉积岩群,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其实,在景区外我们已经见到了这种岩体,只不过色彩不太艳丽。

我仔细观察山脉下横躺竖卧的岩体,纹路优美典雅,色彩清晰明快,或赤或褐,或棕或黄,一眼便知其出身不凡。这些岩体群,仿佛是天公从祁连山上割下的一块块“肌肉”,细腻光滑。有的岩体断面殷红,像是刚被剜去一块“肉”留下的切口,其中一个岩体的“肉”被剜了个大洞,形若天坑。这些浑然天成的岩体,形若女人扭动的腰身,给人无穷想象,以至有了神秘动人的传说。说宗穆玛釉玛本是龙界的一位公主,因与英武的祁连山神阿咪东索私奔而触怒了龙王,被贬为石山。但她依然深爱着阿咪东索,与其隔河相望,不离不弃。

由于没有阳光,风景似乎少了灵魂,我很快收回了无人机。摄友春梅是航拍新手,出发前买了新款无人机,操作还不熟练,因此总是掉队。我催促她收机,不然就没有伴了。她停止拍摄,背上大包小包跟我一同向山上爬去。

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最高点烽火台,视野更加开阔,对面的阿咪东索山、拉洞峡、白杨沟以及山脚下的八宝河、祁连县城尽收眼底。阿咪东索山是藏区的神山,又名牛心山。远望拉洞峡和白杨沟,林深谷幽,山色如黛,一派北欧风光;而八宝河则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县城,灵动而缠绵。“两山对峙,大河中流”,山水相依,在沙漠之地别有风情。

站在烽火台,远处的雪山、近处的草原,还有那蓝天下的牛羊,每一眼都是绝美的画卷。我和春梅不约而同地向天挥臂,感受云上天地间心灵放飞的自由与畅快。

卓尔山自然风光奇特。丹霞的色彩,是硅、钙、土、氧化铁混合一起发生反应的产物,跟四川九寨沟风光、青海察尔汗盐湖一样,都是因为不同的地矿元素组合而产生的斑斓色彩,是千万年地质演变的结果。

卓尔山历史文化厚重。我脚下的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遥想千年前,海拔3000多米的苦寒之地,一群金戈铁马的戍边将士伴着边关冷月、大漠朔风,枕戈而眠,保家卫国,那是怎样一幅苍凉而悲壮的画面啊!卓尔山是古代匈奴、‌鲜卑、‌吐蕃等少数民族的牧地,这里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附近还有古城墙、石窟等许多古老的遗迹和文物。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卓尔山悠久的人文,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景区里的西夏烽燧遗址,‌是公元1227年春,‌蒙古大军围攻西夏都城中兴府时期修建的。‌相传,‌西夏末代皇帝‌李睍亡国之际,‌通过假死逃难至祁连山,‌并在祁连山腹地各山头险要处修建了多座烽火台。‌我们登的这座烽火台高9.6米,‌砖灰结构,‌四面各有一个倒U形入口,‌顶端四面各有两个垛口,‌内部还有西夏文字残片和“宿卫牌”的官印,‌显示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言农(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