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2024年08月30日
原三线建设项目家属区住房。(柏在田 摄)
一声“备战、备荒、为人民”,数百万国人就斗志昂扬地投身于三线建设。在荒土上开垦,去深山中建造。三线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背影便镌刻在了时代的洪流之中。
30多年来,《四川航天报》记录下四川境内“三线”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各项研究进程的重要时刻。作为一名老三线人和《四川航天报》的创刊人,谈及这份报纸,黄鉴心潮澎湃。回首创刊之困,他澎湃于年少坚定的信念;回顾办报之艰,他澎湃于众人群策的力量;回想发行之盛,他澎湃于巴山深处的坚韧……
四川航天报人用墨色的铅字,一笔一画抒写了这片土地的峥嵘岁月,一摞摞装订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三线建设史书。追溯“三线”时代,黄鉴再次翻开这本史书,朗读他眼中的“三线”。
刊号来自达县地区
1983年,因工作需要,黄鉴参加了新华社的宣传培训。“以前是作为通讯员用笔记录基地建设,再写稿发稿至相关媒体。培训结束,我有了创办基地报纸的念头。”于是,次年黄鉴提出了创办《四川航天报》的想法。征得基地同意后,他多次前往成都,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办报事宜,但因时机、条件不成熟,此事一直搁置。
1986年,《中国航天报》创刊,阅读着上面记载的发展动态、科研成果、经济活动、人文风貌,黄鉴再一次感觉到创办基地内刊刻不容缓。经过两年周密的准备,他再次尝试启动《四川航天报》的创办工作。“当时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若前往成都申请刊号,费时不说,若须补充资料,一去一来还耽误了办事。”黄鉴思前想后,突然大腿一拍:“何必舍近求远?在大巴山,我与当地政府和媒体都有良好的工作往来,为什么不就在达县地区申请刊号?”
黄鉴当机立断,迅速将准备好的文件资料送至当时的达县地委宣传部新闻科。新闻科干事虽不知基地具体的工作内容,但明白三线建设必定不易,三线人的生活也很艰苦,在听完黄鉴的诉求后,表示了极大的支持。“新闻科干事们按照规定的流程,第一时间审核了所有资料。没多久,我们便得到了刊号申请成功的消息,当时兴奋得恨不得第二天就发出创刊号。”
制版学习《通川日报》
黄鉴等人虽做过通讯员,写得出稿件,但在编稿和制作报纸方面却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为此,他联系到当时通川日报社(现达州日报社)的李明荣,讲了自己目前的困境。李明荣二话不说,立即开设了紧急培训班,安排黄鉴一行人进入报社学习。
“那一个月的时间里,日夜与一支毛笔、一把尺子作伴,文字编辑、美术编辑、责编、总编、校对、印刷、发行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很快便学会了如何办出一张报纸。”《四川航天报》最初的办报人员仅5人,为了在1988年的国庆与读者见面,黄鉴等人9月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收稿编稿工作。在“咔咔咔”的印刷声中,他们终于捧起了那张酝酿了4年的创刊号,一众人颤抖得难以言语,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无声阅读着每一篇稿件。
黄鉴要做的不仅是办出一张报纸,更要办好一张报纸。策划各种栏目、深入一线采访、培训通讯员……自《四川航天报》创刊到黄鉴退休,黄鉴身心全扑在了《四川航天报》上。“这份报纸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写我们三线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所以翻山越岭出差、换乘四五趟车、花费几天采访,都是家常便饭的事。”基地创建30周年时,黄鉴前往燎原无线电厂采访了20多天,后又用10多天,才完成一篇一万字的报告文学。
一则深度报道极耗时间,这张四开四版、一周一期的报纸若全靠办报的几个人来采写稿件,根本无法正常运作。于是,黄鉴便组织开展通讯员培训课,大量发展写稿人员。在外参加专业培训或采访时,他遇到过不少知名作家、诗人,为了提升报纸记者和通讯员的写作质量,他主动结交,并邀其上写作课,梁上泉、杨牧等人就给《四川航天报》的通讯员和基地文学爱好者讲授过文学创作知识。
铅字遍布大山各处
深山之中,盈满凌云壮志,但缺少文娱生活的日子也充满了寂寞。当《四川航天报》走进大山、飞入车间,以政治、要闻、经济、副刊四个版面,传达重大会议精神、讲述各班组进展、介绍生产情况、展现众人风貌,那些单调的时光一下子就饱满了起来。
每个版面都受到读者的青睐,尤其看到同仁的作品在副刊版刊发,许多人都摩拳擦掌地想要记录一下自己的状况、描绘基地生活的情景、讲述彼时的心境,试着投稿上报。从十几件来稿,到几十件,甚至数百件,《四川航天报》以铅字为信,传递着职工的心声,丰富着贫瘠的闲暇光阴。
“当时每个班组车间都在读,反响非常好。”黄鉴曾有机会离开“三线”,但看着手中逐渐成熟的《四川航天报》,目睹山沟从无到有的建设,凝视同仁求文若渴的目光,他决然放弃了更优渥的工作环境,“三线建设是项伟大的事业,越走近越了解,我越是热爱和不舍。”
黄鉴记录了“三线”,“三线”也成就了黄鉴。几十年来,黄鉴用一份报纸坚守在三线建设的路上,他以甘于奉献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留下了首届中国航天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全国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以及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三等奖、四川省报纸副刊三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达县地区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等傲人成绩。退休后的黄鉴,仍然关注着《四川航天报》,他仍习惯从字里行间,去品读这项宏大的事业。
□记者 杨蕙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