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4年07月05日
□胡志英(湖南)
转眼间,一年已过去一半。7月6日,将迎来小暑节气。小暑,意味着开始进入伏天,是一年中最潮湿、最闷热的时段。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热浪滚滚。《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八月即农历六月,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对于大自然的轮回变迁,动物比人类敏感得多。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古人把每年最热的一段时间称为“三伏”。自夏至日起的第3个庚日进入初伏,第4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日起的第1个庚日进入末伏。一伏为10天,“三伏”共30天,但在有些年份,夏至与立秋之间可能出现5个庚日,这时中伏就变成了20天。
“伏”乃伏藏之意,《汉书·郊祀志》中有注云:“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伏”意味着炽热中暗藏阴气,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气候,人们当少外出,以免中暑。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农作物分秒必争,尽力生长。“绿树阴浓夏日长”,夏季,天地仁慈,让动植物们可以借着这样的热,浩浩荡荡地生长、繁盛。万物蓬勃,恣意舒展,张扬着生命的力量和美。待秋冬肃杀之气降临,大地将一片萧索。
蝉鸣是夏天的标配。不要嫌它嘈耳,它必须在土里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经历很多次蜕壳,成为成虫,才能在盛夏茂密的林间纵情高歌,享受两个月的美好时光。虽然短暂,上苍用最炽热的阳光、最繁荣的景象,补偿蝉在土里经受的磨难。雄蝉呼唤雌蝉,完成交配后,蝉的使命就完成了,它的生命也结束了。
对于人类,夏天也是慷慨的。昼长夜短,一天仿佛延长了好几个小时;各种蔬菜、水果,夏天的美食太多了。
西瓜,自然是夏日的标志性水果。一个圆滚滚的花皮瓜,一刀切成两半,拿一把勺子,边吃边看小说,最是惬意。每一次大快朵颐,都是清凉而甜蜜的馈赠。
桃也在此时成熟,我爱吃水蜜桃、黄桃、鹰嘴桃,成熟得恰到好处的桃软而不烂,剥去那一层轻衣,带着蜜意的汁水顺着指尖往下淌,轻轻一吮,软溶细密的果肉便释放清甜,随着咀嚼,不断地涌现如泉水般的甘冽汁水,甜而不腻,吃罢,口齿留香。
荔枝是夏天最俏丽的存在。“香气清远,色泽鲜艳,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每天晚饭后散步,我会顺便带一袋荔枝回家,一边追剧,一边吃荔枝,两三斤不知不觉就下肚了。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喝一杯淡盐水,可清咽消炎。
当一切欢愉如约而至,再惆怅的日子也能变得香甜一些。
江南的栀子花、白兰花与茉莉花进入盛花期,这三种花被称为“夏日三白”,是属于小暑的花。旧时,卖花的阿婆将它们一并摆在篮子里,搭上一块毛巾,走街串巷一路叫卖。苏州的卖花姑娘喜欢编一个一寸长的麦草小灯笼,将茉莉花摆在里面,或是制成小花篮,女孩子们摆在蚊帐中,枕席生香、氤氲伴梦。
如今,街上车水马龙,不见了卖花姑娘。幸好,我养了一盆茉莉,每天清晨吐露洁白芬芳,令我一天都神清气爽。
小暑,江南出梅入伏,正好把家里的被褥、衣物放到阳光下晾晒,称为“晒伏”或“晒霉”。各地寺院亦有晒经的习俗。传说,当年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经书掉入江中浸湿,便是在农历六月六日晒干的,寺院便以此日为“晒经日”。
小暑后面是大暑,夏日还长着呢。我不着急,每天晒一些,直到所有被褥、衣服、鞋子都蓄满阳光。到阴冷的冬季,晚上躺在床上,被褥间有久违的阳光的味道,让人想起明晃晃的夏季,温暖入眠。
曾经,每到夏日,我以冷饮为生。年轻时,因为爱情,因为指点江山的豪情,因为五彩斑斓的梦想,体内仿佛有着烧不完的熊熊火焰,应和着夏日骄阳,只有喝下一杯又一杯冰镇饮料,才能让人稍安勿躁。
而今年过半百,即使在最热的暑日,亦不敢吃冰,怕伤了脾胃。宅家,熬一锅绿豆粥,或者用养生壶煮一壶凉茶,偶尔兴起,来一碗银耳莲子羹,足够我消磨一个悠长的夏日。
心静自然凉,不必外出寻僻静地,就在家里,凉席一躺,凉风一吹,万事不想,酣然睡上一大觉,那是只有夏天才有的畅快和肆意。
吃新米,剥莲子,去海边冲浪……对于夏天的向往和珍重,从来不曾改变。
风起于青萍之末,莲动于水塘之上。夏天的种种美好,种种回忆,藏在日子的每个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