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4年07月05日
□高卫国(河南)
小时候,村庄牛屋旁边的空旷处,曾架起一盘石碾。碾盘有一尺厚,嫩白色的花岗岩锻造而成,表面光滑,远望如一轮圆月。碾盘上的石磙通身泛着青灰色,那石头似乎更为坚硬。石磙也叫碌碡,是大块石头削磨成圆柱形,中间略鼓,工匠在石面凿出一道道粗糙的横槽,石磙两端錾出凹槽作为磙眼,做个木架套住,用人力或畜力拉动。
碾压谷物时,将谷物均匀地摊在碾盘上,人推着木棍或者驴拉着木棍让碾磙转动起来,在碾磙的滚动下,谷物逐渐脱去了谷壳。若是人推木棍,不一会儿就会累得两腿沉重、气喘吁吁,即使是大冬天也会冒汗。这个碾盘记录着农事劳动的艰辛,它周围的地面总是铺展着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脚印或驴蹄印。石碾转动,碾架和立轴之间摩擦会发出“吱吱咛咛”的响声,如同情绪复杂的乐曲,夹杂着艰辛、劳苦和叹息。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还不懂得劳作的艰辛,看着毛驴拉动碾磙的那一刻心情很是激动,我们就围着碾盘蹦蹦跳跳唱起了童谣:小黑驴,拉大碾,碾小米,蒸干饭,浇上油,撒上盐,小娃吃个肚皮圆……
毛驴有耐性和耐力,但是拉碾时间久了也会怠工,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毛驴也走累了,但不敢停下,停下就会遭遇鞭打,于是走得缓慢,这时候石碾传来的响声迟钝而嘶哑,这声音似乎藏着无法诉说的辛酸和无奈。
这个石碾是什么时候的,乡亲们都说不清楚,就连和太爷一辈儿的老汉也说不上来,仔细打量碾盘上石磙碾轧过的地方,早轧出了坑坑洼洼的斑驳,这足以证明它确实有些年头了。有一句和石碾有关的谚语“石磙碰磨扇——实打实”,既藏着先民的智慧,也传达着做人的道理,做人就应该像石碾一样诚实厚道。
在童年时光里,乡亲们是否有石头崇拜,我不得而知,然而石碾神圣不容侵犯却是真的,人不能登上碾盘,更不能坐在碾子之上,若是哪个小孩儿淘气登上碾盘,必然迎来大人的一顿训斥。我曾见过胖娃将河沙倒在碾盘上玩耍,恰好被牧羊路过的根爷撞见,根爷劈头盖脸地将胖娃骂了一顿,胖娃红着脸跑回家去,下午胖娃的父亲用井里打来的清水把碾盘通身冲洗了一遍。
石碾仅仅藏在童年的记忆里,因为早在三十年前,粉碎机、脱粒机普及后,石碾就被遗弃在杂草丛生的空地上了,任凭风吹霜冻、日晒雨淋,再也无人过问。
石碾退出后,原来建有石碾的那块地盖起了一座两层的小楼,石磙去了哪里已经无人知晓了,那白色的大碾盘就躺在屋后的杂草丛中。每次返乡从这里经过,小巷深处似乎隐约间又传来古韵悠悠的歌谣:山村的这台老碾/你转了几百年/日月同心相伴/磨平了沟沟坎坎/山村的这台老碾/日夜不停地转/无论岁月牵绊/碾出了多少思念/娘推过这台老碾/不分黑昼暑寒/白发流下的汗水/浸透光滑的碾杆……
在时间的长河中,石碾沉默却不失威严,即使端坐在房后的废墟之上,也带有一种古老岁月的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