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21 作者:2024年06月18日
邓礼龙。
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
邓礼龙正在制作牛肉干。
灯影牛肉传承基地。
1989年,邓礼龙凭借一口锅、一把刀、一个菜板开启了牛肉干加工创业之路。如今,他一手创办的“川汉子”品牌和“灯影牛肉”传承加工技艺在牛肉制品行业遥遥领先。“通川灯影牛肉”品牌价值高达111.58亿元,全国各大市场上售卖的“灯影牛肉”,有一大半来自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
凭借一张薄薄的“牛肉”,邓礼龙让原本只是地方特色的“灯影牛肉”享誉全国内外,这一切离不开他三十年如一日的不断探索进取。三十余年的风雨兼程,三十余年的艰苦奋斗,三十余年的筚路蓝缕,时光镌刻着邓礼龙的奋斗历程,更见证了一代企业家不服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农贸市场找到商机
1970年,邓礼龙出生在渠县李渡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凭着对食品加工的特别爱好,食品专业毕业后,邓礼龙便在达城朝阳农贸市场干起了食品初加工行业,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之一,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回忆创业经历,邓礼龙两眼放光。
那时,邓礼龙没有因为自己起点底而放弃追逐梦想,没有因为忙碌而停止不前,而是拿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全身心投入到食品初加工经营中,每天天不亮就要工作,深夜才能躺下休息,这一干就是两年。
抱着这样的心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两年后,邓礼龙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万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20万是一笔不小的数字,看着红灿灿的钞票,邓礼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和满足。
然而,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时,市场的变化带来的冲击让他的生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那时候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果不尽快转型,很有可能要倒闭!”邓礼龙告诉记者。
“敢想、敢拼、敢干”,这是现在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的企业精神,也是邓礼龙的个人名言,或许因为这种精神,偶然路过原灯影牛肉厂门口时,邓礼龙发现了转机。“每天都有大量的牛要送这里屠宰,这些牛肉最终都被卖到哪里?做成了什么产品?销售到了哪里?”带着这些疑问,邓礼龙四处打听,最终从中发现了商机。
一次偶然机会结缘牛肉
有了之前的经历,邓礼龙做事时更加小心。经过前期调研,他拿出所有积蓄创办了杀牛场。杀牛场创办后,邓礼龙发挥自己善于交际的长处,不但亲自到各地收购活牛,还积极投入到屠宰和销售环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杀牛场渐渐地有了些小名气,生意越来越好,吸引了周边不少商人前来购买牛肉,甚至河南、河北、重庆、陕西那些追求高品质牛肉的商人也主动扣响了邓礼龙企业的大门。
“杀牛场的生意有了起色,但企业经营项目还是比较单一,吸引力还是不够。”邓礼龙告诉记者,卖了一段时间的牛肉后,他开始考虑做牛肉深加工产品。
“我发现原灯影牛肉厂生产的牛肉干很受欢迎,顾客甚至还要凭关系购买,这让我十分羡慕。后来有机会认识了当时灯影牛肉厂的厂长何跃全,他是灯影牛肉第四代传承人。他看我很热爱食品行业,就收我为徒。就这样,我踏上了食品深加工之路。”凭借着自己对食品行业的了解和不懈追求,邓礼龙用真诚打动了何跃全,并拜其为师,学习牛肉制品制作。后来他进一步优化制作技艺,把部分牛肉制成卤牛肉、牛肉干销售,这为后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间来到1989年,在杀牛场的基础上,经过前期大量学习,邓礼龙下定决心,成立了“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加工厂”,在达城彭家湾用一口锅、一把刀、一个菜板开启了牛肉深加工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那时候可以用‘一穷二白、缺衣少粮’来形容。”邓礼龙坦言,创业之路十分艰辛,除了有技术,其他的都是从零开始,他一遍一遍地亲自示范传授选肉、分割、预煮、切条、炒制等工序,亲自跑市场,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风雨兼程,邓礼龙都选择迈出坚实的步伐,不断前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邓礼龙不断摸索和探究,不断改善和创新,不断优化食品加工技术,1997年,他正式成立了“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注册“川汉子”商标。公司产品也由单一的牛肉条、牛肉片初加工转型为牛肉丝、麻辣油制品、灯影牛肉、香茶牛肉等30多款新包装产品。2000年,“川汉子”已初具规模,销售额突破了500万元,成为达州牛肉干市场标志性的产品之一,在邓礼龙的努力下,“灯影牛肉”再次进入全国视野。
从头开始扬帆再起航
近日,记者走进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一股浓郁的牛肉香味扑面而来。干净整洁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进行材料分割、煮卤、烘干、分装等作业。
“我们的牛肉干、牛肉片、牛肉粒、牛肉丝、灯影牛肉系列产品多次被评为四川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邓礼龙一边说一边回忆,正是靠着敢拼、闯敢、敢干的“川汉子精神”,企业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那个时候,我和工人正在加班加点地准备春节期间上市的产品,满怀对新一年的期待,可谁知一场大火……”邓礼龙告诉记者,2000年12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公司烧成一片废墟,十多年的心血化为灰烬。
这场大火烧掉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物资,烧掉了大量的生产设备,但是没有烧掉邓礼龙的初心。“这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打击。”邓礼龙告诉记者,那次大火后他曾一度失落,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和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他重新振作了起来,开始筹集资金,短短几天后,企业又运转起来了。
经历了这场大火,邓礼龙管理企业、生产产品更加精益求精,其牛肉深加工产品不断创新,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引领了达州牛肉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和技艺变革。
在他的带领下,如今,公司拥有8条专业的肉制品生产线,产品包含9大系列、200余个单品,带动就业500余人。尤其是公司生产的灯影牛肉,品牌价值更是高达111.58亿元,销售形成区域性竞争优势,销量综合排名全市第一,企业成为四川省非遗文化“灯影牛肉”传承加工技艺生产基地。
而邓礼龙也在食品行业不断成长和进步,拿到了高级食品工程师证书,成为“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蜀香麻辣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绥府午餐肉”传统加工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担起了传承非遗文化的重担。
这几年,邓礼龙还带领公司技术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独创二级烘烤技术,获得了“二级烘烤”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此技术采用360度立体循环管道制热烘烤技术,精准控温,使灯影牛牛肉产品烤制出来不仅干湿度、颜色等均保持一致,还保持了产品绿色、健康的特色,把这个具有百年特色的产品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技艺更加精湛,产品更趋完美。”邓礼龙介绍说。
这只是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重视技术革新的一个缩影。在生产加工方面,邓礼龙大力推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成功申报《二级烘烤》《二级烘烤系统与方法》等16项专利。通过与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完成《巴山特色预制酱卤牛肉制品高呈味加工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及系列产品开发》等5项成果转换,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香麻辣牛肉》《绥府午餐肉》传统加工技艺2项,提升了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对生态环保、低碳生活、产品健康、非遗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邓礼龙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推动公司设立了100万元爱心基金,对困难员工、学生等进行帮扶,多次荣获“四川省第八届创业之星”“达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达州市劳模”“达州市制造业十大领军人物”等殊荣。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今后,我依旧会秉承敢想、敢拼、敢干的‘川汉子’精神,传承好中华美食文化,让世界享受顶尖美味。”邓礼龙表示,将继续扎根“灯影牛肉”传承加工技艺,聚焦产业发展,做好农产品深精加工,切实担当起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为达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企业应有的贡献。
□本报记者 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