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4年05月24日
□朱晓梅(四川)
温暖
《达州晚报》2024年4月22日刊载的闪小说《一个人的学校》。
微型小说以小体量传达出深刻的价值,《一个人的学校》就蕴含了生活有温情、社会有温度的内涵。因为一个学生,即将停办的学校暂时保留住了,尽管这所小学只有一名临近退休的老师和一名唐氏儿的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学校是存在的。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那琴乡中心小学逢通教学点,2019年9月就只有一个有认知障碍不会说话的学生和一名乡村老师。撤并小规模乡村学校、集中生源,是已经逐步实施的举措,而不撤不并继续保留一个学生的学校,消耗着不与之匹配的资源,是爱的体现。爱心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有了爱,我们倍感温暖。
日本北海道JR石北线旧白滝站关闭,引发不少民众自发前来告别。网上误传“日本一火车站仅为一人保留”感动无数网友,实则搭列车的并不只有原田华奈一个学生,那些远轻高中的同学都要乘坐;车站也并非因她毕业而废线,而是北海道铁路公司整个铁路运行的调整。新闻为博眼球,标题有噱头,赚足了网友的情感,但我相信这趟车客流量是小的,且甘愿被标题的美好欺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美好的道德反而弱化,而这种道德情感是普通民众所呼唤所需求的,人们只是希冀社会处处有温暖。
四川凉山普雄开往攀枝花的一列火车,最低票价两元,近五十年都未涨价。另类的是火车上猪羊成群,那是老乡赶集去售卖的货物,火车专门改装设置了家禽牲畜车厢,网友评价说“这就是烟火气吧”。“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因为烟火有温度,给人温暖,从而有了诗意的美。
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
诚 信
《达州晚报》2024年4月22日刊载的闪小说《甜草莓》。
《甜草莓》的看点在于反转。老人雨天卖草莓,小乐联想到辛勤劳作的父亲,坚持用市场价40元买两盒,因下雨想早归只卖30元的老人过意不去,准备将坏果换成好果时,盒子打翻,散落在菜篮子里的草莓没有几个完好。
快速反转的剧情构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从而引发了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金钱面前,诚信和良知无足轻重;在真诚面前,良知又被重新拾起,难道真是坏人变老了?设若小乐没有坚持多付十元钱,那两盒烂草莓的结局,我们心知肚明。
社会需要诚信。对摔倒的老人扶不扶已经是个社会问题,在涉及自身利益时,选择冒险的都是勇士。小品《扶不扶》里说:“那要飞几米啊?都这时候了,你还较那三米两米的真儿,有意义吗?”我们都不想计较三米两米,计较的是社会的正气。打碎信任容易,重建则很难,从第一例扶老人被讹开始,秩序就颠倒了,道德就沦丧了。
《甜草莓》的反讽在于,草莓并不甜,甚至还有些苦。支撑我们相信人间美好的,是老人换草莓的行为。良知未被完全泯灭,就有希望。
归 宿
《达州晚报》2024年4月23日刊载的散文《一座城,书房情》。
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手里多多少少都有几本藏书。李晓在文中说:“伍先生向我感叹,要是我哪天不在人世了,我这些藏书又托付给哪个啊?”这是一个让人悲哀的问题。《红楼梦》中,贾宝玉说:“等我化成了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了,我也顾不得你们了。”这是大实话。眼一闭,腿一蹬,从此来去一阵风,哪里管得了身后事。那些书自有去处,或书摊,或书馆,或友家,或成为废品,伍先生想管也鞭长莫及。
作者凝望着伍先生满屋沉沉的藏书,“心里想,伍先生的灵魂腾空而去,剩下在这人间的藏书,真正是大寂寞啊。”没有心意相通的读者手不释卷,书籍是寂寞的。颠沛流离中倘遇得知音,珍之爱之,是大幸事;而沦落为废品,论斤论两再变成纸浆,则是大悲哀。
世上悲哀事何其多,我唯对此意难平。我也有书,却无书斋。倘我离去,它们将归何处?一个懂书的人,是书的最好归宿。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意事,当我化为轻烟时,就轻轻悄悄钻入书里,寻一篇美文,爽爽朗朗地睡去,足矣。
匠 心
《达州晚报》2024年5月14日刊载的散文《最干净的补鞋匠》。
任何一个职业工作者,有匠心,就值得尊重和赞扬。成都“林师”夫妇,将鞋铺打理得干净整洁清爽,将坏鞋修补得焕然一新,认真对待每一双经手的鞋子,尊重鞋子、尊重顾客,真是“一字之师”。
将平凡工作做到极致,就是美。蒋兴强在《木匠身影》里描写的谢木匠师徒镇的楼板,向楼板中泼半盆水,楼板滴水不漏,这是技术,也是态度。“日本国宝级匠人”新津春子,只是日本东门羽田机场一名最普通的清洁工,却能熟记80多种清洁剂的用法,把羽田机场打造成全世界最干净的机场,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是态度。“林师”也一样,对待工作极其认真。生活认真起来,再寡淡的日子也别有风味。世界很浮华,静静努力,静静收获,“林师”夫妇从打工创业到买房买车扎根成都,坚守了本心。“林师修鞋铺”堪比五星级,人也是五星级的,倍棒。
捧出匠心,就能做个精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