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才是真的“有才”还是社会病态?

版次:02    作者:2024年05月24日

□蒲建国

这个世界怎么了?短短十天,其貌不扬的90后小伙郭有才火了,粉丝量从30多万飙升到上千万,一场直播日进数百万元,唬得我等吃瓜群众目瞪口呆。

郭有才本名郭壮,山东菏泽人氏,瘦高个,少时辍学,两次创业失败,后做视频不瘟不火。其命运转机出现于这个“红五月”,因一曲复古翻唱《诺言》迅速蹿红网络,从此开启了阿里巴巴式的开挂人生。神话般的爆红带火了冷清已久的菏泽南站,一时间网络达人云集于此,搔首弄姿,群魔乱舞,低俗乱象引发网民吐槽,当地下令清场整治。

郭有才为什么会火?有人说是其坚持不懈拍视频,有人说是唱出了底层人生活的味道,还有人说是资本的幕后推动。

互联网时代,造星不是什么难事,网红就像走马灯般变换。郭有才自己可能也没料到这个夏天会在网络上莫名其妙地咸鱼翻身。笔者要说的是,其无意间爆火居然引发一场网络舆情,各路牛鬼蛇神以他为励志典型成功榜样,潮水一样涌向菏泽南站,扭捏身姿玩噱头蹭流量,想出名挣快钱想疯了——这才是社会的病态!

这些年,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自媒体快速兴起,因其从业门槛低、英雄不问出处,无数草根幻想一朝成名“野鸡变凤凰”“草根变大神”,将人们带入娱乐至死的时代。特别是短视频的直观性、互动性、生活化、娱乐化优势,以及美颜、滤镜功能的强大,催生了博人眼球的“网红经济”,诞生了一大批依靠流量、打赏、带货、探店、承接广告等挣钱的网络红人,哪怕是那些文化不高但是前凸后翘的“人造”美女,一句台词不说,风摆柳式地走几步,照样火得一塌糊涂。

“蝴蝶效应”引得男女老少不管自己几斤几两争相入局,内容生产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直播平台充斥着“色丑假怪俗”等无聊的负能量,一些人的名利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网友调侃,过去一根棍一只碗,现在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他们就是不务正业、随处扎堆的“网络乞丐”,带坏了社会风气,带偏了时代节奏。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的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用这句话评价当下的直播乱象可谓恰到好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没有昂扬向上的价值取向,没有创新创造的思想意识,全民沉迷于“奶头乐”式的网络狂欢,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十年寒窗不如嘴巴一张”,无厘头的直播乱象,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改变着人们的行为。

近年来,媒体不时曝出一众男女占据某桥洞某街道又唱又跳的新闻,以及未成年人偷转父母血汗钱打赏主播的案例,就是直播造成的“后遗症”。直播行业技术含量不高,曾有机构调查过该行业的学历状况,像知名头部主播李佳琦、李雪琴、董宇辉等拥有高学历的只占极少数,大部分网红是中学毕业,还有少数是大专文化。或许有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不偷不抢靠“脸蛋”“口才”“卖艺”“带货”吃口饭招惹了谁?

娱乐无原罪,我们需要娱乐舒畅精神、丰富生活、陶冶性情,但是不能玩物丧志,成天“正事不做,豆腐放醋”,他们究竟创造了多大的社会价值?一旦形成全民跟风、走火入魔的泛娱乐风气,谁还有动力和精力去诚实劳动、学习知识、研究科技?“金钱至上”“知识无用论”“当网红能挣钱”等论调就会大行其道,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害莫大焉。与从事工农业生产、推动科技创新、繁荣文艺创作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人类活动相比,网络直播显然是供我们茶余饭后消遣的副业。过度娱乐会忽视社会义务、浪费时间精力、消解奋斗意志,所以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肤浅碎片的低级趣味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引导不强,健康文化消费需求培育不够,社会价值体系评价失序,自媒体追求经济利益,受众寻求感官刺激,网民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社会物质条件充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娱乐的“时度效”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流价值,自觉抵制白开水一样的低俗文化的污染侵蚀;相关部门更要加强平台监管,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自媒体也要改变大数据算法推送规则,让流量变质量、网红变长红,真正成为丰富生活、传播信息、增长知识、销售产品的线上精神家园和经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