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游记

版次:08    作者:2024年05月17日

□郎英(四川)

听说宣汉县柏树镇观音山的紫杜鹃,正是盛开的季节。机会难得,不可错失。趁着周末,早早起来,便怀着几分激动的心情,坐上前往柏树镇的汽车。

到达观音山麓,眼眸还没来得及准备,那一片杜鹃花,便已撼动了魂魄。一簇簇色彩各异的杜鹃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我最钟情的还是紫杜鹃,花瓣小巧玲珑,花序轻扬萼头,淡紫匀色,散布在山脚的竹松混交林里,就像穿着紫衣的姑娘,含羞凝眸、恬静脱俗。左右各有一条通往山顶的石梯,顺着右边的石梯拾级而上,竹松相携生长,遮天蔽日。

不知是老天故意弄点点缀,还是为了考验我们的毅力。行到一百多米处,细细密密的雨从缝隙中洒下来,轻吻在我们的额头。轻雾慢慢在林间升起,四下袅绕。一路上,紫色的杜鹃花,在雨点的滋润下,更加妩媚清润,珠露欲滴。伫立,深深凝望,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吸。有种不以无人欣赏而不芳,不以僻静之地而自哀的淡定;静静地开放,静静地飘落。

石梯向上伸展,我们走走停停。林中不知名的杂花奇树,总让我们琢磨一番,拍下照片,或赞叹一番这不经雕琢,却似璞玉的自然美景。雨中的林子,掺杂着各种自然的清香味,让人更加心旷神怡。走了约一个小时,也不觉得累。高大的松树,愈来愈多,眼眸能触及的杜鹃花,有的在松树下的灌木丛中探出头,有的则在峭壁上摇曳生姿。走了约600米,一块“红九军营地遗址”的石碑醒目地立在路右侧的一块平地里。左侧的一棵高大松树下有一个碓窝石,据横匾上的文字介绍,是当年红四方面军用来舂米的。

横匾上清晰记录着:“1933年10月24日,徐向前率领红军756人解放了柏树镇,在观音山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留下崔营长驻扎于此,与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保卫了政权”。原来这里有着这么一段历史的印迹。大脑中仿佛浮现出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情景。嘴里情不自禁地哼起“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红军……若要盼得哟,红军来,满山开遍哟,映山红。”一片红色的杜鹃花延绵绽放,宛如火焰升腾,又似鲜血浇灌。让人心潮澎湃,更让人对红军产生崇敬之情。或许,这红杜鹃就是他们的化身。

参天古木像天梯。绿浪翻滚,松涛阵阵。向上向上,脚步犹如量梯尺。花在头上开,人在花下行。淅淅沥沥的雨,滴落在伞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石梯愈来愈湿,汗水愈来愈多。正当已有几分疲惫的时候,一棵松树一分为三,三棵树就像三兄弟,汲取母亲的营养健壮地生长。更如三炷香,插向青天,取名“上香树”。右侧的两棵树,中间横伸一枝,把两棵树连接在一起,好似一对情侣手挽手,一生都不会分开。上香树下心香远,情侣树前情意绵。大自然,你总让我们心生感叹!

松树排成阵,草花处处生。走了近三小时,终于到达海拔1058米的顶峰。顶峰上有“宝盖寺”遗址,又名宝盖禅院,面积2000多平方米,后来被毁,现有石塔、莲座、大象石等古迹。莲座左右两侧的石柱上,蛟龙缠绕。莲台双凤朝鸣。残存的石雕篆刻,工艺精湛,碑联字画,墨迹如新。遥想当年寺内,一定是香火旺盛。站在山顶,环顾四周,群山相抱,紫雾缭绕。真有“莽莽苍苍兮,群山巍峨。日月光照兮,粉云错落。行云流水兮,愁已无多”的笑傲江湖情怀顿生之感!这一刻,满身的疲惫,也消融在这巍峨的景致中。

下山比上山要轻松些,在半山腰,我们从左面的石梯而行。藤蔓缠绕,杜鹃花当然是不会离开视线的。只是更多了桐花的装点。一树树的桐花,在林子里就像穿着白色纱衣的仙子,静静伫立。整个林子,都有她洁白无尘的身影。坐在藤蔓上,轻轻一荡,上面的花瓣就如一场纷纷花雨洒落下来。自己也活脱脱像是一个仙子,在花丛中的秋千上随风听香。

石梯纵横交错,处处美不胜收。向右行的火棘林,花香扑鼻。山腰的观景台,高矗在松树巅。这一带,紫杜鹃特别多,一片片,开得特别娇艳,远看像一道道紫霞着地,延绵不绝。近看仿佛一群淳朴的山里姑娘,去赶赴一个大喜日子,好奇地簇拥着,在推推搡搡之间,怀揣着心事,窃窃地私语。更似仙子将紫绸舞动,风姿艳艳,让人目不暇接。“抛道紫霞成杜鹃,临台仙子步姗姗。闲人有幸观音岭,不是神仙也是仙”。

花,一直伴我回归路,雨,缠缠绵绵不肯离。不舍终有别离时,回望深山,秉吟相思阕。杜鹃花,你会萦绕在我的梦里。观音山,因你的美景,我一定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