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师部,三线建设留下的响亮名字

版次:07    作者:2024年05月17日

程朝军在作介绍。(郑景瑞 摄)

五七师部位于达州城西北、凤凰山南麓、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之东。曾经,这里青瓦房鳞次栉比,营区军歌嘹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757部队,即铁道兵第七师师部驻地,因此得名五七五七师部,人们习惯称之为五七师部。

在达城,五七师部可与凤凰头齐名。这里记录了七师令人难忘的一段历史,彰显着三线建设者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

转战国内外的七师

七师组建于1952年5月30日,由步兵96师、86师合并而成,初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七师,下辖第19、20、21三个团及师直单位,按3团3营3连编制,定员1万人,归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领导。同年6月,从江苏省苏州北上内蒙古牙克石修建牙林支线铁路。1953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离开河北省顺义县开赴朝鲜战场,修筑了钢铁运输线。1953年9月9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七师。1954年3月铁道兵在北京成立,七师自此接受铁道兵和驻地所在军区的双重领导。1954年4月奉命从河南省洛阳移防至黑龙江省汤原县,执行某师营建任务。1954年10月南下担任鹰厦铁路抢修任务,师机关驻地由黑龙江省汤原县移防至福建省邵武县。1955年2月,在江西省资溪县按小团编制进行整编,全师7277人。1957年4月,奉命修建包兰三(道坎)银(川)铁路,师机关由福建省漳州市移防至宁夏银川市。1958年6月起,负责粤(琼)、赣、桂、湘四省铁路、公路建设。1964年9月,奉命担负贵昆铁路水(城)树(舍)段建设任务,师机关由湖南省资兴县迁移至贵州省水城县。1965年底,奉命修建成昆铁路密(峰青)空(心山)和准备庆(门口)新(江)段任务,师部由贵州省水城县移防至云南省禄丰县。1966年11月,奉命修建成昆线庆新段铁路,师机关由云南省禄丰县移防至永仁县。1969年5月,奉命修建襄渝铁路,师机关由云南省永仁县移防至四川省达县城。1976年7月17日,师机关从达县移防至青海省格尔木县,修建青藏线。1978年2月,落实铁道兵改变体制、自负盈亏的决定,撤销师、团文艺宣传队、篮球队。1981年1月,国家压缩基建规模,落实铁道兵“每师撤销一个团”的精简整编方案,撤销35团。1983年3月,奉命担负大秦、南同蒲复线建设任务,7月22日,师机关从青海省格尔木移防至山西省太原市原铁四师机关驻地。

1984年1月1日,“兵改工”并入铁道部,改称铁道部第十七工程局,职工落户山西、青海、陕西、四川等四省十七个县市。1999年10月,与铁道部脱钩划给央企,改称中铁第十七工程局。2001年9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称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是世界500强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修建襄渝铁路的七师

20世纪60年代,为落实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系列指示,实施三线建设,襄渝铁路的修建就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襄渝铁路东起湖北省襄樊,西至重庆,全长895.3公里,1968年4月动工,1979年12月全线建成运营。

参与达州境内襄渝铁路修建的分别是驻达县的七师、驻宣汉的八师(后移师万源)。该铁路途经万源县、宣汉县、达县、大竹县(柏林境)、渠县至重庆,纵贯达州南北,境内长241公里,其中,达县以北149公里,达县以南92公里。

为提供卫勤保障,成都军区还特地安排两家医院配属这两支铁道兵部队:一是驻地在开江的164医院,分别驻开江县回龙、宣汉等地;二是驻地在达县的163医院,分别驻大竹、宣汉胡家、渠县、万源青花等地。

修建襄渝铁路的七师下辖五个团,分别是驻达县河市镇的31团,驻宣汉县胡家乡的32团,驻万源县罗文乡的33团,驻渠县三汇镇的34团,驻宣汉县毛坝乡的35团。七师的施工地段山高谷深,峰峦重叠,地势险要,河水湍急,气候恶劣,地质复杂。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但官兵毫不畏惧,在达县民兵师的配合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过艰苦奋战,1971年8月1日铺轨至达县,襄渝铁路渝达段通车。1973年,基本建成襄渝铁路达州区段。境内设有官渡、万源、青花、曹家坝、花楼坝、罗文、毛坝、胡家、石柱槽、蒲家、双龙、梁家坝、达县、河市镇、覃家坝、渡市、三汇镇、临巴溪、渠县、古井、琅琊、望溪等25座车站。

五七师部建有62栋青瓦房

五七师部始建于1964年,据曾任七师团长、后方基地主任等职务的张善祝和曾任铁十七局驾校校长的李成根介绍,这里的房子几乎都是五师(5755部队)修建的。五师调到新疆之后,就把这个地方移交给了七师。五七师部占地105亩,建有62栋青瓦房,成一字形,坐北朝南,大多为平房,少量一楼一底,青砖为墙,青瓦为顶,鳞次栉比,整齐划一,绿树花草相间,每栋房子面积在700平方米左右。

据参与修建的柏在英等老人回忆,五师来时,车辆和人员都是从如今的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大门前那条西圣寺巷,通过今通川区天元学校进入营房。由于道路既陡又窄,遇到下雨天路面打滑,车子很难开上来。五师就从大观园修了一条到今铁十七局驾校大门口的毛坯路。七师的李成根1969年从云南换防来达县时,就是乘车从这条路到达营区的。今西圣寺路曾名5757部队路。修建五七师部时,柏在英为草坝基建队煮过饭。

警卫员出身的程朝军,1981年从青海格尔木来到五七师部,任过中铁十七局第四工程处达州基地副主任,人称“活地图”。他特意绘制了当年五七师部房屋分布图,据他介绍,进大门右侧,一列12栋平房直到凤凰山麓,1至8栋为后勤部住宅,9至12栋是文艺宣传队住宅。13至18栋是政治部的办公房和住宅,其中,16栋住的是副师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19至26栋是司令部办公房和住宅。27、28两栋是师长、副师长、政委、副政委的住宅。29至32栋为干部住宅。33至35栋系部队家属住宅。36至41栋是后勤部的办公房和住宅。42栋为副参谋长办公房和住宅。43栋为来部队探亲的家属住宅。44和45栋为家属住宅。46栋为招待所的伙房。47栋是大灶食堂。48栋三层楼,一楼是小车班住宅,二楼是球队住宅,三楼是宣传队练功场地。该楼前面是汽车排、修理车间、木工房以及停车库。49栋为大礼堂,开大会、放电影、搞文艺演出都在这里,电影每周至少放映两次,过年的时候连续放映七天。中间相隔一个大球场的50栋是师领导、司令部的办公楼。51栋在大礼堂的右前方,是警卫排宿舍。52栋是后勤中灶食堂。紧靠大门的53栋,是大门值班室和收发室。54栋在17和18栋西侧,是洗澡房。55栋是军人服务社,56栋是中灶食堂,57栋是卫生所,58栋是子弟校,59栋是招待所,60栋是伙房,61栋和62栋驻的是特务连。

五七师部的今天

1976年7月,七师移防至此,这里成为铁道兵七师的达县后方基地。1983年划出30多亩土地、11栋房子给铁道兵达县干部休养所,1984年1月1日,移交铁道部,1985年11月,交四川省军区,更名为四川省军区达县第二干部休养所,今名四川省军区达州离职干部休养所。“兵改工”后,五七师部改为铁十七局办事处,后又合并到铁十七局四处。中铁十七局第四工程处达州基地和中铁达州驾校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20世纪90年代,1至5栋先后改建成4栋职工住宅。6至9栋,以及汽车排等处出租经营建材。19栋、23栋和27至35共11栋划给今四川省军区达州离职干部休养所,这里除保留29栋外,其余全部拆除,并在33至35栋的基础上建起两栋楼房,用于住宅和办公,其余空地建成漂亮的小公园。49栋的大礼堂,如今成了达州市篮球协会青少年篮球训练基地。以前的操场,今为驾校训练场。52栋的后勤中灶食堂,在20世纪90年代初拆除,新建起办公大楼。58栋的子弟校和59栋的招待所,今为民办的通川区天元学校。在61栋与62栋基础上,建成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一栋楼房。1985年修建的基地工人俱乐部、职工澡堂,今开起农家乐。

五七师部,当年繁忙的部队营区,而后红火的建材市场,如今显得冷清,楼栋有些破败,闲置不少,住户不多,空地成为当地居民的菜地。

(本文参考了《三线建设在四川·达州卷》《从铁七师到中铁十七局》,以及原七师师长刘魁的《七师记忆》等,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