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胆量”

版次:08    作者:2024年04月26日

□杨力(四川)

说到胆量,先得说母亲跳舞。

母亲最初的一次跳舞,已是60年前,那时母亲20出头。那一年“五一”,单位组织文艺表演,母亲所在部门要出节目,恰好缺一个女同志,便让母亲顶上去。母亲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母亲上台跳舞,乐坏了台下一帮人。论体力,母亲挑担子不输人;论耐力,母亲长跑不掉队;论跳舞,母亲的协调性可能就没前两样强。但母亲还是勇敢地跨上了舞台,引来台下无数的掌声、笑声和欢呼声。那时人们是真为母亲叫好,虽然舞姿生硬别扭,但母亲还是勇敢地跳完了全场。那之后,人人都说母亲胆子大。

母亲胆子大,还体现在工作中。母亲的工作,是负责收电费。母亲所在的单位,地处林区,因为电力稀缺,林区村民用电,都来单位“搭电”,于是每个月去村民家收电费,就成了一项必须的工作。

那时的林区,有豹子,有野猪,还有毒蛇。很多村民走路,也要结伴而行。母亲早出晚归,工作性质决定了她经常是一个人。单位不放心,想换个男同志,可母亲不答应,林区治安好,没什么不放心,真要遇上一动物,母亲说谁怕谁还不知道。这工作一干就是几年,母亲风风火火的胆大性格也出了名。

母亲“胆子大”,却找了个“胆子小”的父亲。父亲在外地工作,特别担心的就是母亲收电费这事。平时还好,母亲怀孕后还要坚持到林区下户,父亲怕出事,经常打电话叮嘱母亲注意,见了面甚至还为这事起争执。母亲批评父亲胆子太小,她怀孕五个月后一定会请单位协调工作,但眼下不行,大家都在为建设林区快马加鞭,她不能拖后腿。父亲不服,提醒母亲胆子太大,影响了下一代事关林区的接班人。

父亲胆子小,也表现在工作中。父亲搞的是技术设计,有一次搞实验,实验最后,其他几位技术员都签了字,唯独父亲犹豫再三。父亲说,他的直觉还需要再论证,怕签了字就马虎过关。虽然事后证明父亲是多虑,有人为此还说他不是谨小慎微,而是胆子小,缺担当,但父亲依然我行我素,没经过反复科研证明的,他从不轻易签上大名。

到了晚年,父母亲的性格依然没变。“胆子大”的母亲见很多中老年女性爱美,便邀约一帮姐妹组织旗袍队,还请来专业老师培训。结果旗袍队一炮打响,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公益演出,忙得不亦乐乎。

父亲也想培养他的晚年爱好,那就是学吹黑管。但是买黑管要花钱,而钱都放在柜子里的银行卡里,父亲担心母亲怨他乱花钱,想来个先斩后奏,有一天正在柜子里翻银行卡,冷不丁被母亲推门发现,弄明原委,母亲一下乐了,调侃道:“你这叫胆小鬼偷东西——忐忑不安!”

而今,父亲吹黑管吹出了激情,经常还要在母亲面前卖弄,母亲笑他是“胆小鬼坐飞机——抖起来了”;而母亲的旗袍秀也是越来越有感觉,风风火火的性格平添了几分阴柔,父亲赞她是“换个胆子,换个世界”。

其实,曾经“胆大”的母亲和曾经“胆小”的父亲,都是以他们的方式热爱工作,守护本职,他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那份炽热与执着、认真与细致,都值得后辈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