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4年04月23日
二马路张记酥肉米线店内座无虚席。
酥肉砂锅米线出锅。
翻煮的酥肉砂锅米线。
色香味俱全的酥肉砂锅米线。
最近, 达州的砂锅米线火爆出圈,到达州打卡、到达州吃米线也成了热门话题。小小一锅米线爆火背后有何秘密?
爆火的背后,离不开拥趸的追逐热爱。
达城的砂锅米线店,只要在营业时间内,前来消费的食客络绎不绝,而到了饭点,更是一位难求。上午11点过,二马路张记酥肉米线店内已座无虚席。在与餐桌一墙之隔的灶台上,八九个大小不一的砂锅一字排开,火舌舔舐锅底,锅内一阵“噼里啪啦”,到达沸点时,里边的番茄、白菜也翻滚了起来。此情此景也让老板张女士接收到了信号——快速抓上一把提前裹好的米线放进锅内,待到米线与汤底融为一体,再将炸好的酥肉投进去煮上两三分钟,一锅美味的米线就出锅咯!
开店16年,这番操作对于张女士来说已烂熟于心。“总有人说我们店小,位置不够,今年年初我在旁边租了一家门市来扩大店面。”张女士告诉记者,随着近期达州砂锅米线的强势出圈,她店的生意也愈加红火,每天能卖出600多锅。
“都是回头客,喜欢吃我们家的酥肉。”说这话时,张女士脸上溢出一股自豪劲儿。当然,年复一年门庭若市的场景也给足了她底气。16年的光景,记录下一个清纯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对于回头客的喜好,张女士总是记得的。喜欢重口味的,见客人来时,会问“今天还是加辣?”对于那些爱吃三鲜的,会笑着问“今天照旧?”对于张女士的好记性,食客们也觉得温暖亲切。“最近,我们店里来了很多外地的食客和美食博主,尝了米线都赞不绝口,用完餐后还纷纷把米线抽真空打包带回家哩。”张女士乐呵呵地说。
同样宾客如云的景象也出现在了位于荷叶街的南方米线。开店20多年,这家店也圈粉无数,市民刘凤就是其中之一。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我就在这家店吃,酥肉是每次必加的。”米线上桌后先呷一口汤,这是刘凤多年保持不变的习惯,她把这称作“仪式感”。一匙橙色的米线汤下肚,待到喉管往上一缩,刘凤只用了半分钟就走完了“餐前仪式”,随后便开始大口嗦起了米线。“最近胃口不太好,所以今天点了酸麻辣。”刘凤表示,南方米线陪伴了她整个学生时代,只要嘴馋了,她就会约上同学一起来吃。如今工作了,中午或者晚上不知道吃什么时,她还是会习惯性地点上一锅。
“很享受吃完大汗淋漓、嘴里酥麻的感觉。”刘凤说,虽然自己吃过达州很多家酥肉米线,但还是更爱这家。“毕竟陪伴了我那么久,现在吃的已经不是米线了,而是青春。”
不太宽敞的门店,有人独自嗦着米线刷着抖音,和同事相处一整天之后,他们的确需要这么一段不需迁就别人的时光;有人结伴而行,三五成群,就着滚烫的米线畅聊生活琐碎。孤独久了,总该要找个人去倾诉,而等米线出锅和等米线不烫嘴的时间恰好给了人们这样的时间。
米线有价,情怀无价。无论是刚满16岁的张记酥肉砂锅米线,还是已走过20多个春秋的南方米线,它们虽然是达州人平常日子里最普通的一餐食,但却构成了个体生命最独特的记忆。当然,它们的成长历程,也勾勒出了达州小众饮食文化迈向全国的轨迹。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食客,就有一千个爱上达州砂锅米线的理由。达州砂锅米线爆火的原因有很多,之所以能接得住这波流量,除了互联网推波助澜,万千拥趸的“奔走相告”,更多的是其本身过硬的味道和品质。
有这样一个说法,在达州,要是饿了不知道吃什么好,那就去嗦一锅砂锅米线。这不是因为没有选择的妥协,也不是对于一餐的将就,而是一份达州人对达州砂锅米线的足够自信和习以为常。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