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4年04月12日
油果子,达州人叫作面筋团,是当年渠县三汇古镇上价钱不贵,方便快捷,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的小吃之一。油果子因其外观形状,又被人们戏称为惰颈坎(kang)和草帽圈圈。
据曾经从事餐饮业多年的朋友张明举等人介绍,制作油果子所需的接面这道工序,是餐饮业白案中所有食品接面过程中极其繁琐、劳动强度最大、最费力气的活路。有亲历者深有感慨地说,其劳累程度甚至超过坐杠压面。
油果子接面时,先是将一定比例的面粉和老面加水及适量的盐巴,在陶瓷钵子里用手反复调合揉成稀糊状面团后,才进行最为关键也最费体力的摔打面团过程,要用双手把稀糊状的面团从钵子底部捞起,再把面团用力甩向钵子底部,如此反复不停地捞起再甩向钵子底部进行摔打,直到把稀糊状的面团摔打得表面冒起无数个气泡,双手捞起糊状面团表面很光滑,不粘手、不粘钵子时,餐饮界行业术语称其为三光(手光、面团光、钵子光),接面这一工序才算大功告成。其目的是方便师傅在炸油果子时,能用筷子快速交叉挑起面团麻溜下锅;二是炸好的油果子,掰开后里面成蜂窝状,吃起来口感绵软,有嚼劲且不粘牙,不至于是死面一坨。
当年,在三汇古镇餐饮界的相关术语中,炸油果子的平底铁锅被称为鏊子或铁鏊子,火炉子被称为矮炉子。
炸油果子时,先在铁鏊子内加入菜籽油,油量以成品油果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左右为宜,铁鏊子锅中的油量多少,大多凭师傅们的实践经验掌握,也有心细且十分讲究的师傅,事先在一筷子头上端用刀划上一记号,用记号来精准把握铁鏊子锅中的油量。待油温适中时,师傅双手各持一根筷子挑起钵中稀糊状面一小团,两根筷子快速上下交叉几下成形后,再放入铁鏊子中炸。经验老到、手脚麻利的师傅,可连续挑面团十多个,有序放入铁鏊子内,面团与面团之间,在铁鏊子内保持约2公分距离,再用前端约90度弯形的铁火钳,依油果子面团下锅的顺序逐个翻面,翻面时稍加用力压一压,使油果子形成上面大于下面一圈的形状出锅。
油果子有多种吃法,到三汇古镇赶场买卖农副产品、生产、生活物资的乡下人,一些年龄稍大且牙口不好的年长者,喜欢把油果子掰成若干块,用饮食店免费提供的合汤泡起来吃(开水或煮面的面汤加点葱花,放点盐被称其为合汤)。一些经济条件宽裕的人,将白糖放在碗里,把油果子蘸上白糖来吃,是当年格外洋盘别有一番风味的吃法,属于比较高档的消费了(白糖需另加钱或食客自带)。最普遍的吃法则是,既不要合汤也不蘸白糖,买来油果子就在饮食店随意找个座位坐着吃。需赶路的民众,则是买上几个油果子,用饮食店提供的筷子或粗竹签串起来边走边吃。还有赶场的农民买上几个或十来个油果子,用饮食店提供的棕叶子,串起来用手提起一甩一甩地带回家,算是给家中的老人或小孩的礼物(俗称包杂包)。儿时,把油果子买回家去,炒回锅肉或腊肉则是更加讲究的一种吃法。油果子裹足了炒肉时煸出的油水和佐料,吃在嘴里,一咬一包油,满嘴喷香,是极具三汇地方特色美食的一种吃法。时至今日,许多旅居在外地的一些三汇人,老乡们相聚聊天时,对油果子炒腊肉和炒回锅肉总是心存念想,有机会回到三汇古镇上探亲访友时,吃早餐时去买几个油果子大快朵颐。返程时捎带些油果子回到旅居之地,作伴手礼馈赠给亲友或老乡,以解他们的思乡之情。
再摆一个买油果子的龙门阵:一个参加工作离开老家时间不长的年轻人,休探亲假回老家后,陪同父亲,父子两人到三汇古镇上赶场,临近中午吃饭时间,来到蓝布市街一家饮食店准备买几个油果子来吃,算是打个吆台。其儿子觉得自己在外工作,见过大世面,有些要不完的样子,三汇言子说的是“木脑壳下滩,二冲二冲的”,明知故问地用手指着油果子,问饮食店的师傅,这个东西是啥玩意?哪知饮食店师傅对这父子两人知根知底,论理说来有些沾亲带故还算是个长辈子,见小伙子耍大套,见面连招呼都不打一声,还明知故问装疯迷窍的样儿,心中未免不悦,便不慌不忙用铁火钳夹起一个油果子,对他诙谐地说,“嗨喽也,背时娃儿,你昨年才出去工作哟,啷个恁个快就搞忘了呢?这个玩意,就是你一年前在家里,平素想吃又吃不到,想得口水都顺到流,赶场上下或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一回的油果子嗒嘛!”其父见状,自知儿子失理,便恨了儿子一眼,气冲冲地走了,其子闹了个大红脸,也赶紧灰溜溜地离开了饮食店。
当年,三汇古镇上有好多家饮食店,都有师傅在炸油果子出售,印象中和平街三江店的曾凡碧,巨浪店的高华轩,群益店的王文成,蓝布市街三八店的周茂华,半边街新生店的段家奎等人,都是炸油果子的高手。油果子五分钱一个,收一两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