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为刘伯承司令员诊眼病

版次:08    作者:2024年03月22日

徐老(右三)与孙女徐静蕾(右二)。

在重庆市人民医院离退休职工中,有一位传奇老人。他的传奇绝不仅仅因为享年106岁高龄,也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徐静蕾的爷爷。

作为国民党部队的中校,他成了刘邓大军的俘虏;作为军医研究班毕业的军医,曾为刘伯承司令员诊过眼病;作为新中国重庆卫生事业第一代工作人员,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三次为他签署任命通知;作为抗战老兵,他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徐成沄,1916年生于湖南湘潭。1935年,考入国民党第四路军军医研究班。1937年毕业,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以军医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军队,随部队参加淞沪会战、乍浦反登陆、萧山撤守、兰溪鏖战等战役,从上尉军医干到中校医务主任兼师部卫生队队长。

1946年,著名的定陶战役打响。《解放日报》社论指出:“这是继中原我军突围胜利与苏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胜利。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

当年8月,国民党军集结30余万人,从徐州、郑州等地,分东西两路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以部分地方武装阻击东路国民党军,主力部队集结于定陶以西地区对抗西路国民党军。激战从9月3日持续到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三师,俘虏了整三师师长赵锡田及以下12000多人。

此时,徐成沄正任此师医务主任兼师部卫生队队长,目睹师长赵锡田被俘的同时,自己也成了俘虏。

俘获徐成沄的是一位18岁的我军排长。当时我军部队同样需要军医,尤其需要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军医。得胜的排长听说徐成沄是位军医,便有意做他的思想工作,一路上不是端枪押送,而是枪管朝下,握着徐成沄的手,边走边做工作,劝导徐成沄参加我军。

为使徐成沄心悦诚服加入革命队伍,我军更高级别的领导做了进一步的争取工作。他被安排与中原野战军民运部的穰明德部长住一套房子(新中国成立后,穰明德先后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政协湖南省委等单位任职),并被安排与穰部长一起吃饭。负责伙食的炊事班长姓朱,是一位老八路,徐成沄不断从朱班长口中得知,炒鸡蛋、炒肉片等是为他特殊安排的,共产党军队不抓壮丁,大家都是自愿参军的。徐成沄还亲眼见到了数不清的自愿支前的民工,有的送水送饭,有的推车送粮送弹药,有的抬担架运送伤员,有的帮忙押解俘虏……

对比在国民党军队的耳闻目睹——或是强行抓夫,或是花钱雇用,或是派兵看管,或是连打带骂。徐成沄在思想上对共产党军队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久,我军一位张副政委亲自来做徐成沄的工作,询问了徐成沄的经历后,张副政委说:我们打仗,是为了解放全中国的老百姓。穰部长介绍,这位张副政委就是晋冀鲁豫军区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多次对比后,徐成沄得出结论:共产党得人心,人心是向着共产党的。

1946年9月,徐成沄参加八路军,任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第五医院医生。

1947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刘邓大军共12万人,从鲁西南地区千里跃进,跨过黄河,挥师直攻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腹地大别山地区,史称“挺进大别山”。当年6月21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召开动员会议,号令6月30日夜,刘邓大军8个旅分别在8个渡口同时强渡黄河,开始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历史性转折。

在这紧要关头,司令员刘伯承眼疾复发。

刘伯承眼疾由来已久。1915年,刘伯承在涪陵成立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血战丰都,头部中弹,右眼受伤。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刘伯承坚持不用麻药,被沃医生惊为“军神”。此后戎马倥偬,只能左眼独担大任。

这天是1947年6月27日。野战军司令部到达河南台前县,距离黄河渡口只有几公里。

徐成沄所在医院和伤病员住在县城东北面的田庄。

夜间,正要休息的徐成沄接到命令:马上去一趟司令部,首长的眼睛不舒服。

徐成沄说自己不是眼科医生。

来人说,若有眼科医生,就不会此时叫你了。

徐成沄只得连忙备些消炎药品,与医院刘副政委一起,跟着两位骑兵通讯员,连夜向司令部赶去。

沿途都是准备渡河的部队。半个多小时后,进得一个院子。徐成沄被告知:“刘伯承司令员左眼出现红肿,请你好好治疗一下。”

徐成沄一下紧张起来,既因自己不是眼科医生,更因这是为司令员诊病。如果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惴惴不安中,一群人走进屋来,刘司令员穿着与士兵一样的灰布军装,戴着圆形黑边眼镜,微笑着向徐成沄一行打招呼。对话之中,刘司令员说眼睛视物有些模糊,疼痛流泪,并客气地表示“请徐医生看看是什么毛病”。

警卫员端着马灯,徐成沄用酒精擦拭了双手,翻开司令员眼皮,发现左眼角膜发炎,于是往眼里滴了药水,又把消炎药品交给警卫员,嘱咐每天如何用药。刘司令员说:徐医生,现在工作紧张,请你尽快治好我的眼睛。徐成沄回答:司令员请放心,您的眼睛角膜发炎不严重,用药后几天就会好,但注意不要用眼过度,不用手擦眼睛,防止感染。

因为还在工作状态,刘司令员一边客气地说着“谢谢你们”一边转身离去。徐成沄和刘副政委带着骑兵通讯员当天赶回了医院。

6月29日晚,两架国民党军机轰炸集结预备渡河的部队,徐成沄左腿被弹片击中,受伤后被抬上担架送往野战医院。6月30日夜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炮火掩护下,强渡黄河。号称胜过40万大军的黄河天险,被一夜突破。

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完成了千里跃进征程。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城区,重庆宣告解放。12月3日,重庆市军管会正式成立,开始接管城市工作。

徐成沄于12月5日到达重庆,参加重庆军管会卫生部的卫生接管工作,成为重庆解放后重庆市人民政府卫生局第一代组建工作干部。

重庆解放初期,卫生工作形势异常严峻。

旧时重庆有“三间房子五条沟,溺池厕所遍街有”的谚语,垃圾粪便到处堆积,环境卫生极差,加之气候、雨水原因,适合病原微生物和病媒昆虫滋生,致使疟疾、天花、麻疹、伤寒和白喉等疫病流行。1950年初,重庆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预防接种工作,极大地遏制了伤寒、天花等疫病的发生流行,但在1950年至1952年,疟疾、麻疹、白喉、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疫病却交相并发。

加之当时教育水平落后,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导致许多人患病之后便去求神拜佛。

因而,疫病的高发不仅直接危害重庆人民的健康,引起民众的心理恐慌,造成社会动荡,更“妨碍到生产建设的展开”,甚至“影响到人民政权的巩固”。

在此背景下,西南军政委员会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根据需要,不断扩大卫生工作机构,壮大卫生工作组织,扩展卫生工作队伍,强化卫生工作职能。

为此,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连续三年为徐成沄签署任命通知。

1950年11月,任命徐成沄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医保科科长兼人事科副科长;

1951年7月,任命徐成沄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1952年12月,任命徐成沄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办公室主任。

此后,因工作需要,徐成沄先后担任过重庆市、区多个卫生机构负责人,直至1983年在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现重庆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岗位上离休。

离休之后,徐成沄一如既往地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蔼、友善、宽容、助人,赢得各方赞誉。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1000元,向党组织交了特殊党费。2001年,他说服家人办理了自愿捐赠遗体器官组织手续。

2015年,他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9年,《父亲的军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他的儿子执笔、孙女徐静蕾作序,记录了他的从军经历。

2023年1月30日,徐成沄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因病去世,享年106岁。

(图片由重庆市人民医院提供,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