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0 作者:2024年02月28日
在今年热映的春节档电影中,由贾玲执导的《热辣滚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影片讲述了一个肥胖懒惰的大龄啃老女性杜乐莹,在遭受了爱情、友情、亲情的接连背叛后,通过拳击最终“改头换面”的故事。“改头换面”最直观的表现是电影主角杜乐莹和饰演她的贾玲在体重上瘦了100斤后外貌上的改变,但正如贾玲自己所说,“这并非一部减肥电影”,对于杜乐莹来说,“改头换面”更重要的是她从“讨好型人格”学会了该如何爱自己。
2月23日,记者采访了达州市民康医院(达州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海燕,从专业角度走进杜乐莹的内心,分析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总在满足别人的期待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朋友跟你要,你给哪个?”
“朋友啊,我给大的那个,你呢?”
“我两个都给。”
“那是我女儿人缘好,朋友多。”
“他们以为我不爱吃苹果。”
这是电影《热辣滚烫》中女主角杜乐莹和父亲之间的一段对话。“两个苹果都给”的杜乐莹在影片前期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关系并不和睦的亲生妹妹以孩子要上学为理由,要求她无偿过户名下学区房;在电视台工作的远房表妹为实习转正,软磨硬泡请求她上节目却恶意剪辑,还变本加厉要求她配合制造节目效果;最好的闺蜜抢了她男朋友,为了面子,还要求她出席婚礼当伴娘;心仪的拳击教练请吃牛蛙,但她并不爱吃牛蛙……面对这些要求,尽管内心并不愿意,但杜乐莹最终都一一照办了。
“女主角上述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出她总是在迎合和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不敢表达自己想法,压抑自己情绪,不懂得怎么拒绝,甚至没有原则和底线。其实这些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特征表现。”王海燕说,讨好型人格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好好先生”或“取悦者”,是一种行为倾向和心理模式,这种讨好的模式会应用在人生的每个角色中,如工作中讨好领导,家庭中讨好亲人,亲密关系中讨好爱人或伴侣,虚拟社交中讨好陌生人。
“在日常生活中,讨好型人格也十分常见。”王海燕举例,有些人经常使用讨好逢迎的语气说话,努力取悦对方,常表示抱歉或者从不反对,对任何事都表示同意,是个“什么都说是的人”。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讨好别人时,会忽视自己的价值感受,对交往中的人予以充分尊重,但却不在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即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当事情出错时,即使不是或部分是自己的责任,也会主动揽责上身、归罪于自己。只要他人看上去有一点点痛苦,就会把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献给对方,以减少他人的困扰和麻烦,表现得好像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他人的问题。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的常见表现。
讨好型人格不是心理疾病
但易导致心理疾病发生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心理疾病,它只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倾向和心理模式,这种模式多数是潜意识的,按照自动化的习惯程序运行。”王海燕表示,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为了满足别人期待而努力,对别人的感受过于敏感,哪怕是损失自己利益、影响自己需求也要优先满足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保持和他人的和谐关系,甚至会失去原则和底线,难以拒绝他人请求,尽量避免争吵和冲突,面对问题时,往往会主动揽责上身。其实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认可自己,这样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被喜欢的人,所以往往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敢表露自己真实想法。
因为讨好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很容易得到他人的高度接纳。然而,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自身的自尊,并传递给人们“我是不重要的”这样的信息,就像影片中的杜乐莹一样,被认为“不爱吃苹果”。这样持久的精神内耗、心理冲突、情感压抑易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产生,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严重的可能会像杜乐莹一样,因长期满足他人期待,却无人关注自己的需求,内心伤痕累累,选择走上自杀的道路。
改变讨好型人格
从学会拒绝开始
“所以,我们要对讨好型人格加以重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杜乐莹是通过拳击比赛找到了力量,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别的方法来实现改变。”王海燕说。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心理界限。要为自己设立清晰的心理界限,如“我希望别人不要勉强我吃不喜欢吃的食物”“我希望别人拿我东西时必须征求我同意”等,一旦他人尝试突破界限,应当立即制止并且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电影最后教练前男友请吃牛蛙,杜乐莹明确表达了自己并不喜欢吃牛蛙。
其次,关注自己当下的需求。在每次讨好行为发生前,不要立即响应,认识到任何响应都可能浸淫在旧的模式中,先停下来,想想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当两者产生矛盾时,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如电影杜乐莹与父亲的对话中被父亲问给朋友几个苹果时,她回答说“以前我会全给,现在要看我的心情”。
最后,接纳拒绝别人时的各种情绪。改变习惯的开始总是艰难的,由于习惯了以别人的情绪为中心,拒绝别人时自己难免会产生各种情绪,如紧张、恐惧、内疚、自责等,这时要知道产生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同时还要明白“此次拒绝,只是说明我当下无暇顾及这件事情,并不等于我不愿意帮助这个人”。真正关心你的人总会理解你,不会因为一次拒绝而否定整个你。
“如果努力了还是不敢实践的话,说明需要先治愈内心那个不自信或自卑的小孩。这时可以寻求帮助,尝试心理咨询,咨询会给你提供一个安全环境,帮助你修复创伤,学会自爱,建立自信,丰富自己的生命力量。”王海燕说。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