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4年01月26日
突然发现,有些微信群或通讯录的名字,如同埋伏在深山里的庙宇,除了在节日偶尔象征性地闪现出人间烟火,其余时候皆是尘封的一坛老酒,不一定历久弥香,却一直守口如瓶。比如,曾经寒窗共读的“同学群”;又比如,早已悄然删除了自己的某个“熟悉”的陌生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我们在朔风凛冽或斜阳西下时,细数一下有几个久别重逢仍如初见的老友知己,是否更多的只是“见光死”后徒留一声叹息?
我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也是一个不愿背负人情债的人,但有一段人情债让我愧疚了数十年。1998年,我和妻在农村没有举办婚礼,匆忙结婚生子,生活窘迫。那时最害怕的是收到各种请柬,如约而至吧,囊中羞涩;视而不见吧,盛情难却。往往此时,墨菲定律就恰到好处地出现——信封里的请柬从邮局准确抵达。在互联网还没笼罩的岁月,邮局满载着悲欢离合,比通讯发达的今天更加充满仪式感。信封里是妻初中同学的婚礼请柬,请柬上闪闪发光的烫金喜字映照着我的清贫愁容。妻喃喃自语,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姐妹,在懵懂无知时就誓约不缺席她的婚礼,咋办?妻看着瘦骨嶙峋的我,相对无言。
一夜沉思,我决定如实回应,距离信封出发的城市,长途车需要两天两晚,这不是问题,那时的我,最不缺的就是冗长又无意义的时间,唯一缺的是买车票的钱。我无地自容地回信却又如释重负没几日,邮局又有妻的牛皮信封,在没开封前就隐约感觉沉甸甸的。还是那个地址寄来的,还是一张折叠的新婚请柬,只不过请柬里夹带着两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妻的闺蜜在信上说,我不是想你给我送礼,只是期盼你来到我的婚礼现场,借给你路费,仅仅是渴望你能来见证我的幸福。我看到泪光在妻的眼里闪烁,左脸感动,右脸羞涩。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坐上了两天两晚的长途车,整个赴约的旅途五味杂陈。
为了生活,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渐渐地,很多书信的地址已泛黄得模糊不清。唯独那封牛皮信,随着时间推移,在我心里愈发沉重,以至于常常让我透不过气来。忍不住到闺蜜老家探访,据其邻居说他们举家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定居,妻不断念叨她俩各种美好的往事,继而不停表达对杳无音讯的惋惜。我郑重承诺,一定不让这份人情债变成永远的遗憾,几番辗转,妻终于通过另外的同学找到了闺蜜的联系方式。妻在拨打那串电话号码时,嘴唇哆嗦,双手颤栗。
迫不及待地驱车赶往微信上发来的地址,一路上,妻的脸上洋溢着少女的幸福。她一边手舞足蹈地说,终于找到了,一边又小心翼翼地问我,你说,给她孩子包这个红包会不会显得很庸俗和生分?我大大咧咧地回道,借了人家的钱,这么多年,该连本带利还了。
短暂重逢后,姐妹情深,加上微信相互嘘寒问暖。两人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妻开始念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偶尔,妻哀怨地对我说,唉,难怪多数的异地恋终归会劳燕分飞,我们咋就回不到从前了呢?我连忙安慰,正常呐,时过境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每个人都在为各自的理想打拼,完全没有功利色彩的友谊之花,大多只能盛开在无忧无虑的青春枝头。也许,对方在夜阑人静时,也和你一样慨叹,或许对方也在默默地关注着你呢,再说你们现在仍然是时不时的“点赞之交”啊,挺好的。安慰完妻后,突然想起曾经一个同村的童伴,现在官居要职,位高权重。我懂得对方公务缠身,平时自然不便随意叨扰,在某个中秋节的晚上,微信发送一条用心编辑的问候语时,才发现“你不是对方好友,消息发送不成功”的温馨提示。我哑然失笑,赶紧羞愧地从通讯录删除这个“陌生”的联系人,些许酸涩,些许卑微,还有一丝“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尴尬心绪。
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世间的很多缘分只是水到渠成、花开花谢。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不让人情变成彼此的负担,也是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最大和解。倏然就对很多人在诸如“同学会”“老乡会”后徒增的空虚和落寞,多了一份接纳的大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裂缝,任凭热闹中如何推杯换盏、彼此倾诉,都无法填补。然后也想起一句话:“人到了一定年纪最好扔掉四样东西:没有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意的朋友。”人在长大变老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多做减法,学会独处,不轻易打扰别人的世界,尽量不要让“三观不合”成为不再相见的悼词。
人与人,只是生命长河里的两根桅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一种美丽风景。任何关系,都需要共同努力经营,不断添柴续茶,终究仍互为过客。挤不进的圈子不要硬挤,不属于你的世界不要硬闯。有事联系,无事就在时光的盔甲里各自安好。为什么总有“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的嗔怨?缺的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安全距离,保持安全距离,尽可能避免自我添堵,甚或自取其辱。人世间大多“无话可说”的根源就是因为“无话不说”,相见不如怀念,相看两不厌,拥有“点赞之交”的情义,有时也是对彼此尊严和隐私的真诚呵护。
相见不如怀念,让我们眼里写满故事,脸上不见风霜。默念别人的好,静修自己的心,你会觉得生命更多只需要自己品味,品味与反刍的每一刻,都是自己的时光。让我们在心灵深处,妥帖安放一些值得喜欢的人和事,纵然无法常相见,却可以在无声的默契中乘车戴笠,在饱满的孤独里水乳交融,然后一直美好地忠诚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