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2 作者:2023年12月04日
我家附近的村小,四年级封顶。村小的孩子们到了五年级,便要分流去较远的外村学校。大人终日在土地上忙活,为了省事,让孩子带饭上学,这在当时的乡村学校较为常见。
村口大路两端,分别通往外村的两所完全小学,多数同学选择了向右的学校,尽管途中要经过一片阴森的坟冢,但有人做伴,想必也不会害怕。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祖父安排我去了向左的学校,多了几道跌宕陡坡不说,半路还得过一座木桥,铁马钉将三根汤碗粗的长杉木拼拢而成。马钉锈迹斑驳,皴裂的杉木皮被来往的行人踩踏光溜。春夏涨水季,木桥浮在水面上摇摇晃晃;秋冬落潮后,走在高悬的桥上看一眼桥下的洼水冰棱,心里亦是颤颤抖抖。祖父眼光长远,看上了这所小学后面紧挨一所中学,右边学校的孩子,将来也要转到这里上初中,不如早点让我适应这条路。
第一天去新学校,祖父和祖母一大早就叫醒我,他们已煮熟一锅饭,除了日常炒的萝卜、白菜,还特意煎了鸡蛋、炸了小干鱼。祖母将这些菜盛进敞口大饭碗,面上压实一层米饭,嘴里念念有词:“书生只吃一笔筒饭,吃白菜清清白白做人,吃鸡蛋考一百分,吃鱼聪明伶俐……”祖父生怕这热腾腾的祝福跑掉气,连忙将另一个小饭碗扣在上面,用一条厚方巾包裹住,系紧对角方便手提,免得放书包里让书本沾上油盐。如此隆重的开学仪式,弄得我脑瓜子有点蒙,分不清饭碗和书本哪个更重要。
迷迷糊糊独自出了门,斜背带书包在屁股上嗒嗒作响,手里的瓷饭碗偶尔哐当,不觉到了木桥边,秋河水仍在哗啦啦,陡然慌了神,前瞻后瞩无来人。恐惧与孤独令我清醒:昨天跟着祖父来报名,他推着驮了课桌的单车,将车轮套进杉木衔接缝就轻松过去了。祖父在对岸教我:“平视前路,脚踏实桥中间,不低头看水,不回头看桥。”我只得一边脆弱,一边学着坚强。
提心吊胆过了桥,前面的路就热闹了起来。田埂坡坎旁,桃树枝参差,甘蔗林郁青,错落的村舍,不时传来几声犬吠。伴着狗主家的呵斥,岔道上闪出一群提饭袋的学生,其中一名叫芳的高个女孩,碰巧是我一个班的。
那天课间,芳主动从最后排挤到我桌沿,自我介绍她是留级生,两次都没考上初中,指着我前排的胖男孩,小声告诉我那是她弟弟华。那时,男生跟女生说话要遭人笑话,芳和华在学校装作不认识,只在中午吃饭时,芳才把装了饭菜的搪瓷碗摆到华桌上。芳发现我还没解开祖父系的交叉方巾结,张嘴帮我在方巾布角咬出结头,揭开扣碗看见一碗光饭,眼神惊讶,大概是顾及我的脸面,她没有“啊”出同情声。我没掀开饭下的干鱼鸡蛋,因为祖母再三叮嘱:“刚到新地方,性格莫张扬,好衣傍肉穿自适,好菜掩饭底自吃。”
带的饭菜冰冷干硬,难以下咽,华“三下五除二”吃饱了,芳还在吃他的剩饭。我忍不住夹起一个煎鸡蛋,放进芳的把缸,怕她拒绝,就赶紧跑开了。
不久后的一场考试排名,让原来陌生的面孔变得熟悉,也引起我们年少轻狂的攀比心。中午一起吃饭的同学,开始比分数高低、比饭菜好歹,甚至比起了带饭菜的器皿。几个女生比不赢我的成绩,就故意敲响她们的方形铝饭盒,背后嘲笑我带饭的粗瓷碗土气得像个乞丐。
憋着一肚子怨气,走在雨后泥泞的放学路上,快到桥头下坡时摔了一跤,弄得一身泥,还磕烂了一只饭碗。芳一把拉起我,掏出筷子刮掉我书本角的湿泥,一步跃到自家田里,掰断一根甘蔗给我当拐杖。芳知道我怕过桥,常陪我走到桥头。我一手提着没烂的那只空碗,一手拄根甘蔗,在满是淤泥的桥上,弓身猫腰颤巍巍地挪移。芳看我安全过了桥,不禁掩面大笑:“确实好像个叫花子哩。”芳却不许别人这么说我,她怼了那几个女生:“再讲撕烂你们的嘴!”芳的母亲早逝,繁重的家务农活锻炼了她的体力和胆识。
我也因“祸”得福,祖父给换了一个时兴的保温饭桶,外观很像热水瓶,瓶口很大,内层饭菜汤分格装,就算天上雪花飘飘,饭菜也总是温热的。
其时我已走熟了那座木桥,但仍要求芳早上在桥头迎我,顺势将她搪瓷碗里的热饭菜,倒进我的保温饭桶。中午我和芳坐一桌,华识趣地跟男生扎堆吃。
后来,芳和我都考上了初中,中学开办了食堂,芳却没有再来,去了南方工厂。
如今常常想起那段带饭上学的时光,想起芳。
□朱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