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豆笋非遗工坊入选全省优秀非遗工坊候选名单

版次:12    作者:2023年10月13日

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2023年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候选名单,全省30个项目入选,开江豆笋非遗工坊在列!

据《开江县志》载,早在“湖广填川”的明末清初,外来移民就将豆笋制作技艺带到了新宁(今开江)。那时,地广人稀的开江依仗得天独厚的众多肥沃坝子,遍植“六月黄”“八月黄”大豆,由此推动了豆笋生产。经过300多年的沉淀,开江豆笋已形成了一套精细完美的制作流程,2009年5月,其制作工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开江豆笋制作工艺

师傅会挑选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的本地“六月黄”“八月黄”大豆,作为制作豆笋的原料。他们按每“桌”四升的计量倒入木桶,待大豆被清水浸泡变软,便用木勺一勺一勺舀进石磨磨浆。磨好的豆浆须滤出豆渣,留下浆液。

将褐黄色的浆液倒入大铁锅,用文火烧开后舀进木桶。豆浆烧制好,便进入了豆笋制作最关键最需要耐心的一环——提取成型。此时,需将烧制好的豆浆重新倒入锅中,用文火加热,待浆液发烫时,便用蒲扇扇动锅中的豆浆,锅的表面很快凝成一层膜状皮,这时便可以拿着准备好的竹签伸向锅中,将竹签微微一弯,贴近膜状皮往胸前卷,很快,膜状皮裹在竹签上,如此反复,豆笋便成型了,再把裹成型的豆笋放在搁箱上。

当搁箱里搁满豆笋,遇到天气好,可将其抬至室外,通过阳光照晒烘干,反之,则利用灶内的炭渣余火烘烤。烘烤干的豆笋呈亮黄色,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豆香味,至此,这些粗细不一的豆笋,便可以通过包装走向市场,走向人们的餐桌。□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