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3年09月22日
心灵茶座
主持人:刘艳,心理咨询师,一个对人性和生命充满探索欲的人;尤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如果你想成为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父母,请来晚报“心灵茶座”小憩。
几年前,当我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恒河猴实验,实验结果让我们全班同学都很震惊。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实验人员将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幼年恒河猴跟它们的妈妈分开,再逐个放进笼子里,每个笼子里放着两个“假猴子妈妈”:一个是用铁丝做的,一个是用绒布做的。“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一个大大的奶瓶,小猴子能够轻易地喝到美味的乳汁;而“绒布妈妈”的胸前则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老师问我们:“你们觉得小猴子会更喜欢铁丝妈妈,还是绒布妈妈?”
我们都齐刷刷看好“铁丝妈妈”,老话不是早就说了嘛,“有奶便是娘”!充足美味的奶水,这不就是每一个生命体最喜欢最需要的吗?
但是,实验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所有幼猴都自觉地爬到“绒布妈妈”的怀里,抚摸她的身体,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只有当它们饿了,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大口吸奶,吃饱之后,马上又会回到“绒布妈妈”身边。
恒河猴实验在20世纪上半叶也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相比于奶水,孩子内心更需要的是温暖、柔和的肢体接触和陪伴。
后来,实验人员又让一半的笼子只保留“铁丝妈妈”,一半的笼子只保留“绒布妈妈”,当然,会给只有“绒布妈妈”陪伴的幼猴定时喂奶。实验发现,“铁丝妈妈”的幼猴均出现了严重抑郁、烦躁的症状,有的甚至还有啃咬自己的自残行为。
“绒布妈妈”的幼猴虽然状况要好得多,但是依然比不了正常母猴喂养带大的幼猴,为什么呢?因为“绒布妈妈”不能跟幼猴互动,幼猴无数次表达自己的爱意和亲昵,却始终得不到任何回应。
这让我又想起了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著名的三分钟“静止脸”实验。一位妈妈和一个10个月大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笑吟吟地望着宝宝,眼睛和表情都充满了温暖的宠爱,孩子也是一脸的开心。
突然,妈妈开始板着脸,面无表情。孩子愣了一下,但很快去摸妈妈的脸,紧张地望着妈妈,做很多动作想逗妈妈笑,而妈妈始终一脸冷漠。随后,孩子大哭,情绪崩溃。
这两个实验都告诉我们,孩子有丰富的情绪和感知,如果把奶水比成物质条件,那么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仅有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拥抱、陪伴、及时互动这些情感交流才能滋养孩子的心灵世界。
可惜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父母认为,“我只要把最好的物质条件都给孩子了,孩子就应该茁壮成长。”“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要什么买什么,为什么他们还会抑郁?”为什么呢?或许孩子遇到的只是“铁丝妈妈”,有充足的奶水,但却没有温柔的爱抚和陪伴;又或许孩子遇到的只是“绒布妈妈”,虽然一直陪着,但却经常不给孩子回应。
婴幼儿早期的心灵状态,都是混沌的、脆弱的、分化的,他们需要在和妈妈等养育者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清晰的、坚韧的、能适应复杂外部世界的心灵结构。在这个心灵结构逐渐长成的过程中,情感互动最为关键。
那些在青春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他们大多存在情感互动缺失。我有一个16岁的来访者,她从小就很胆小,内心总是充满莫名的恐惧,怕黑,必须开灯睡觉,不然就会不停地做噩梦,从梦中惊醒会大喊大叫,这些让她备受困扰,也完全没有办法住校。
我后来了解到,原来在她1岁到3岁之间,爸爸妈妈忙着打拼事业,把她寄养在乡下爷爷奶奶家,乡下的房子总是很昏暗,奶奶也总是在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去干农活,她醒了之后大哭,也从来没有人及时去安抚她。
虽然长大之后,她早已没有了这段记忆,但是幼年时那些害怕的感受都深深地被她的身体记住了,就像给她内心埋下了一颗恐惧的种子,只要遇到类似的环境就会激活内心的恐惧。
当这个孩子排斥住校时,爸爸妈妈完全不能理解,认为孩子就是娇生惯养,依赖性太重,同时考虑到,以后大学也要住校,现在不克服不行,于是强迫孩子住校。
当寝室的灯关掉时,孩子不敢睡觉,即便睡着了,也会被噩梦惊醒,同寝室的同学都对此怨声载道,这些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被孤立、睡眠障碍、学业耽误、害怕去学校……每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一定都是可以溯源的。
父母既不能离开孩子,也不能机械化地抚养孩子,必须用爱跟孩子互动,去看见孩子、倾听孩子、回应孩子,让孩子活在充满爱的关系中,而不是在仅有物质的照料中成长。
要记住,情感互动永远胜过饮食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