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3年09月15日
◀淙淙溪流随处可见
(上接08版)
下午3时许,在四川与重庆分界点的岔溪口大桥上,大竹河派出所指导员张威正和城口平坝派出所民警联合检查过往车辆。大竹镇距万源市区50公里,明清时,从镇上可直航汉口,大巴山稀有的木耳、核桃、生漆、中药材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抗战时,这里是“川盐济楚”地之一。大竹河派出所不仅是管辖面积最大,也是达州最北端的基层派出所,地处川陕渝接合部,该所与重庆平坝、陕西麻柳派出所合作紧密,三地警方实行信息共享、联合执法、通力协作共同打击盗伐、偷猎等犯罪。
发源于城口东安镇的任河流经岔溪口大桥进入万源后,改名叫大竹河。一路奔腾的河水流入大竹河后逐渐舒缓,河面也陡然开阔起来,站在大桥上远眺,绿波潺潺山川倒映。茂密的植被和森林滋养了这条充满生机的河流,这里除常见的几大淡水鱼外,还有大鲵、细鳞鲑(当地称细鳞白鱼)、裂腹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裂腹鱼,人称雅鱼,达州人叫阳鱼,其头部藏着一把“宝剑”,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留下的。实际上它和大鲵、细鳞鲑一样,都是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在秦岭巴山形成的特有物种。数百万年来,它们伴随着大熊猫从第四纪冰川时期一路走到今天。
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上,水温不超过20摄氏度的山涧溪流中,冷水鱼的生长一年不会超过50克,“鱼知丙穴由来美”是杜甫对雅鱼的赞美。因肉多、刺少、质嫩,冷水鱼历来都是极致的美味河鲜。十多年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不少溪流干涸,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的冷水鱼失去大部分栖息地,加上过度捕捞,曾一度濒临灭绝。为了挽救这稀有的物种,国家在陕西陇县、甘肃漳县建立了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并在2013年首次尝试在人工环境下培育冷水鱼幼苗。十年过去,人工培育幼苗取得成功,如今每年在龙潭河、巴山大峡谷、大竹河和城口等地都会投放大量冷水鱼幼苗。
“每年夏天来大竹镇钓鱼的人就特别多。”张威告诉我们,去年夏天,从城口来的两兄弟钓鱼时,不慎同时落水,结果只有哥哥被救了上来。今年夏天,除了打击非法电鱼、网鱼外,民警和镇上的工作人员、社区干部、网格员组成巡逻小分队,加强了河道的巡视力度,时刻提醒钓鱼人注意安全。
下午5时,联合执法结束,张威和同事驱车赶往紫溪乡。紫溪乡紧邻陕西紫阳,是国家保护动物巴山小鲵的栖息地,目前达州只在紫溪乡的龙王沟发现这种体型较小、外形酷似娃娃鱼的两栖动物。去紫溪乡得翻越海拔1200多米的黄岩山。一路上,剧烈的摇晃、变态的急弯、车轮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刺耳声,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个多小时的颠簸摇晃后,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
“这里算不算出警最远的地方?”“还不算最远,今年冬天去大山深处收缴火药枪,那户人家住在山顶,不通公路,来回走了12个多小时。”张威在万源长大,从小见惯大山的他,多年前调到大竹河派出所时,仍被这里的高山所震撼。“山这么高路这么陡,人都站不稳还要在地里种庄稼,乡亲们真不容易。”
2013年,正是二代证换发高峰期,许多村都还没通公路,大竹河派出所民警带着干粮和简单的生活用品,用背篼背着办二代证的移动设备,徒步翻越座座高山挨家挨户为村民办证。今天这种“背篼精神”仍在大竹河派出所传承,晚上村民用高音喇叭赶野猪,一些没地的村民被吵得睡不着,就常在深更半夜打电话报警,不管多远多晚,民警都会去现场调解。
沿原路返回到黄岩山山顶时,一弯新月已挂在山头。停车俯瞰大竹镇,天地寂然,山水一色。当年的樯橹白帆、艄公号子已成两岸久远的记忆,而巍巍群山却依然挺立。在自然山川面前,人类的力量依然渺小,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有了陈昌奎、张威这群普通人的守护,花萼山及其附近的生态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乡亲们也利用这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不少居民吃上了旅游饭,而生意最好的店大多在海拨五六百米的山上。
夏日夜晚,高山之巅穹顶之下,一边品尝美味一边仰望星空,那又是另一番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