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密林护花萼

版次:08    作者:2023年09月15日

◀树蛙

◀黄粉蝶

◀巴山小鲵

发源于城口东安镇的大竹河

一河碧水向西流。

有条河流在大巴山腹地倒流八百里,改变了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的自然法则,它就是万源市境内的大竹河。作为汉江最大的支流,大竹河两岸山峦滴翠,风景如画,这背后离不开当地一批批绿水青山守护者的默默付出。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记录白果保护站巡护员一天的巡山经历。

穿越密林动物作伴

55岁的陈昌奎醒来时,还差5分钟到清晨5时整,这时候,离花萼山的日出还有43分钟。多年的巡山工作已在他身体某个部位“安装”了一个装置,一到固定时间就会准时将他“闹”醒。自从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果管护站成立后,陈昌奎和另外5位巡护员,2人一组轮流住在管护站里。目前,保护区有4个这样的管护站。

白果管护站的前身是长洞湖度假村,2017年因为严重污染环境被强行关闭。今年白果管护站附近拉上了绿色铁丝网,只有工作人员才能进入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管护站除了6名巡护员外,还有一条立过三等功的退役警犬,头一天陈昌奎在超市专门给它买来鸡骨架。见陈昌奎过来,功勋犬兴奋地叫起来,到底是德牧,雄浑的叫声震醒整个山谷。

当天,陈昌奎和同事要陪技术人员去取安装在海拔1300多米的中心寨上的红外相机。白果管护站附近的密林中装有4台红外相机,每月这些相机都要换个地方重新安装,中心寨这台离管护站最近。

出发前,陈昌奎一再叮嘱我们要把帽子戴好,虽然近段时间天晴蚂蟥不多,但许多小蛇就盘绕在密林树枝上,还有蠓虫,一咬一个大包。

穿上巡山鞋,头顶丛林帽,走出保护站大门时,阳光正好洒满花萼山的每个角落。

保护站后面的山间野路由一个个U形的拐弯连接,一路溪流淙淙,路旁零星盛开着各色小花,不时有歪倒的树枝挡住去路,陈昌奎在前拿着砍刀劈木开道。走过黄草沟后,树林愈加浓密,脚下绿叶覆地,苔藓松软,犹如踩在绿色的地毯上。头顶是绿树搭起的拱门,如果只看脚下,很容易撞上突然横过来的树枝。路旁的密林中,不时传来枯枝踩断的声响,不知是什么动物与我们并行。

“前两天,文家坪那边拍到了猴子,多半是从青龙峡过来的。”“这有啥子,上个月我还看到只云豹从十多米远处一闪而过。”正兴致勃勃地听巡护员讲巡山时发生的种种趣事,突然一声惊呼,“小心毒蛇!”人还没反应过来,一条长着金边全身翠绿的小蛇,被走在队伍中间的巡护员一脚踢入沟内。在密林中弓腰行走,我们早已气喘吁吁,衣服湿透,找了一块不大的平缓地,原地休息等陈昌奎他们回来。下到溪边,通体泛绿的树蛙“扑通、扑通”接连跳入水中,随后探出小脑袋,用呆萌的大眼盯着我们这些“闯入者”;岸边一大群拇指大小的黄粉蝶在翩翩飞舞,轻盈的舞姿给粗犷的大山赋予了灵动的柔情。

巡护员每月会按既定的13条巡护路线在巡护区内走上一遍。其间,除了观察火情,还沿途向村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从管护站到紧邻城口的扁通峡路最远,走一趟得七八个小时。这项工作除了条件苦、劳动强度高、生活单调外,还充满危险,夏天下暴雨会有落石,另外还可能遭遇毒蛇、野猪和熊等动物。一次,在郑家坪巡山时,陈昌奎刚走到不足1米宽的山路上,一头野猪就卧在前方,如此近距离地与野猪相遇,陈昌奎顿时愣住了。相互对视了十几秒,人也不敢动,倒是野猪扭头走了。所以村里的年轻人宁愿进城打零工,也不愿来大山里摸爬滚打。

上个月,两个打猪草的长洞湖村民在管护站附近看见了一只熊。“那碗口粗、长满刺的树枝,它一下就掰断了。”陈昌奎说,因为第一次在村民集中地发现熊,他将情况向上级反映后,管理部门准备在管护站附近也安装一台红外相机。

回到保护站已是下午1时许,这些山里汉子早已饥肠辘辘。这时陈昌奎接到老伴打来的电话,说种在坡上的天麻昨晚被野猪啃了。当地一到夜晚,野猪就成群往苞谷地里钻。村民们想了不少办法,扎假人、放鞭炮,但时间一久,这些招数对野猪又毫无用处。这段时间,流行用高音喇叭驱赶野猪,效果不错,但必须每晚在地里打着灯守到深夜。因为要住在保护站,这让陈昌奎十分为难。今年年初,陈昌奎选了块离苞谷地较远的半阳坡种上天麻,没想到也遭了殃。“看来明年得换个地方再种。”陈昌奎有点沮丧地说。巡护员虽然工资不高,但因为生态环境变好,在家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家属们收入增加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多年的封山育林,加上大力宣传,当地村民开始自觉地维护保护区的环境,花萼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复,成了名符其实的“物种避难所”。蛙声十里出山谷,溪水越来越丰沛、大竹河日益清澈……这是陈昌奎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感受。

陈昌奎的一双儿女在外地工作,过年才回来。“孩子们走得再远,家乡的青山绿水都是他们的根,我得把这里的家守好。”

(下转09版)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海 王爱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