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3年08月25日
每每提到家乡——这个满眼都是山啊树啊的地方,这个每走一步路都要爬坡上坎的地方,我都会有错综复杂的心情。过滤一下,更多的是深深的敬畏。
至少,她把我养成了今天的样子,我对她感激不尽。
我的人生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我最近总生出这样的思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上流清泉,松间藏明月。这就是石泉!但过去我和小伙伴都没有在意过她的名字她的样子,大概觉得农村都是这样: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石有土,有狗有猫。
我是考上中师过后才知道大家提到它都会发出感叹的。
“山好高啊!”
“路好陡啊!”
“雪好大啊!”
“你是山上飞出的金凤凰啊!”
那些我和发小一起每天四趟来回攀爬的山路不是很平常么?
那些年年都会飘飘洒洒翩然而至的雪花不是很正常么?
那些在院子里堆起大雪人的游戏不是经常玩儿么?
所有小学生不都是这么好学这么好玩儿么?
我们实在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可惊叹的。
这里,上学路上有黄荆条开的紫色的花花;有可以边走边数的石梯;有泛着甜香味的野地果;有长得胖胖的现在一想就立马生出唾沫的酸溜溜草;有挺拔而又谦逊的红高粱;有可以一掐一拉就做出个鸡公头玩具的松针;有高过我们个头的玉米秆和秆上绿得发黑的玉米叶,以及玉米棒子上可以编辫子的玉米须。
有放学路上的跑跑跳跳和说说笑笑。
还有一回家就能纠缠着婆婆拿出能满足我口福的各种美味零食。
总之,我们的小学用“有……有……还有……”造句一点都不困难,中间加多少个“有”都可以。
我是读完中师之后才发现:
那山真高啊!
那路真陡啊!
能在那里爬坡上坎的人真了不起啊!
我是读完中师之后才懂得小时候妈妈说“读书是你唯一出路”的,当时以为那只是一句督促我认真读书的念叨而已,之后才明白那是深深的爱。
……
今天给婆婆打电话,我问她在做什么,她用爽朗的嗓音告诉我,她把旧房子后面的柴禾整理出来了,因为有的被雨水淋垮的墙土压着了。我说你别去弄那些,这么热就坐在家里扇扇风扇、看看电视,她说已经弄完正看电视呢。
80多岁的身板30多岁的精神头儿,这是大山养育的。
前几天妈妈在家里陪婆婆处理完各种事情回到县城,立马打理起家里的清洁与伙食,天天都汗流浃背不停歇。
永远那么肯干那么慷慨,这是大山养育的。
邻居哑巴阿姨,从来不占任何人的便宜,今天你给她送了几棵菜,明天她一定会给你送过来她家有你家没的东西。
礼尚往来互敬互爱,这也是大山养育的。
当然,他们不是没有缺点,只是优点更明显。
一次,一个朋友问我在老家修房子是不是想在老家证明自己是个有出息的人。这种想法对于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来说可能是正常的,而我还真不是。只有一个原因——喜欢。
小姨告诉我,有一天婆婆说:“我去把老屋的堂屋打扫一下,要不你爸会说‘耶,你们有新房子住就不管我了嗦’,把日子看好了就把老汉儿接上来。”看好日子安神的那天,我们赶回去时,一切仪式都已完毕,爷爷笑眯眯的遗像已被端端地挂在了神龛旁。这张照片拍得真好,笑眯眯地,每次见到我们回家时那种笑眯眯;很慈祥很温暖的那种笑眯眯;定格在我们心里的那种笑眯眯。实话说,每次回家都觉得爷爷还在,爷爷还和婆婆在一起,还和我们在一起。我遗憾地说:“都没有赶上跟爷爷和祖先烧点纸和说几句话……”婆婆说:“莫关系,你爷爷不会计较。”然后我就真的很坦然了,因为我确定婆婆会在祖先面前叽叽咕咕说很长的话,话里一定有我们全家。从小跟着婆婆祭祖,她念得溜熟的那些话我一句也没听清楚过,也没想过要听清,只是那种诚恳那份认真让我很感动很有安全感,这个场景就自然而然地留在了记忆深处。
这并不是要从祖先那里索取保佑,以保自己坐享其成的迷信。反而我从没见她停歇过,从没见她坐下心安理得地要求享福过。她一直在忙,一直在做,一直把自己当成劳动场里的主角。那么虔诚那么认真是为什么?应该是发自内心对祖先的尊重,对善良的推崇。对,发自内心。我始终认为婆婆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存在。有信仰支撑,使她的身板没有弯曲,身体上磕磕碰碰的小问题她都能抗过去;有信仰支撑,使她总有一股不屈的劲儿。
这,也是巍巍大山给予的。
其实,在我心中,婆婆就是一座大山,屹立不倒。
记忆中,想吃的都能吃上,没想过要穿的都穿过。红糖锅盔、水果糖、五香瓜子、麻花、油条、鱼肉罐头、梨儿、苹果、李子、桃……金丝线衣服、荷叶边裤子、毛线健美裤、毛毛旅游鞋、拉链太空服、勾花毛线褂……当然,这些有许多不是山里有的,是在山外勤勤恳恳挣的。
山,多年不变还是那么高那么硬;树,多年不变还是那么茂盛那么绿。小丫头已经活过半生,曾经从这里汲取过的养料已经变成了血液、骨头、肌肉和精气神。那些隐忍、坚硬和倔强也不是没有来由。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