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山的大厨

版次:09    作者:2023年08月18日

□廖天元

到曾家山,一是想避暑,二是缘由老梁。老梁每年公休都要到曾家山,一到曾家山,就固定住在一家民宿。估计是先住出了感觉,后住出了感情,回来对我们几个兄弟伙吹嘘,说那里环境是如何的优美,气候是如何的凉爽,山庄两姊妹做饭是如何的可口。听得多了,便引发我无限神往。我对他说,如果那对姊妹花做的饭过得了我的眼睛和肠胃,我一定写一篇《曾家山的大厨》,以此表扬和鼓励。

我曾以为曾家山就是一座山的名称,再大也不过方圆百里。后来我才明白,这样的认知有多肤浅。

从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高速路口驶下高速,一路便是高山依偎。其实过广元不久,车窗外的山,气势陡然磅礴起来。老家南充属于丘陵地区,大多数山丘柔美秀气,像温柔的小姑娘。而随着向川东推进,山便雄壮威猛得多。那天驶下高速后,我沿着山路一圈又一圈地盘旋,看崇山峻岭间的白云一缕一缕地游动,悠哉悠哉,居然下午三点钟才到老梁预订的地方。

幸好老梁早就安排好一切,到了倒头就睡。起来已是下午六点钟,桌上摆好了十来个碗碟。想起向老梁夸下的海口,我对饭菜特别留心起来:一盘青椒玉米、一盘素炒野菜、一盘素炒白菜、一盘凉拌鸡丝,中间一大盆四季豆炖排骨……有荤有素,有冷有热,有红有绿,没有花里胡哨的摆盘,就像自家一般随意。

味道确实不错,可口,鲜香。菜有菜的本色和清香,不像平常在某些餐厅,只能吃到满嘴的味精和胡椒。

饭后站立小院,才发现这山庄一字排开,两楼一底,红瓦白墙,典型的川东北特色。这房子在我老家也不算稀奇,家家户户的造型都差不多,只是面积有大有小。但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这里,你抬头不用远眺,就可以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绵延起伏的青山。青山所散发出的绿,像泉水一般流淌,明亮,甘洌,忍不住想捧起来喝上几口。

更美妙的是,搭把椅子随便在院子一坐,四周的清风便带着温柔体贴地迎上前来。

月亮出来,清辉满山,又大又圆,近得伸手可触,甜美得让人不好意思多看。我坐在院子里的两棵梨树下,爽爽地眯上了眼。

第二天一早,我被老梁的电话喊醒,叫我去转山。

沿着公路转悠。公路随山就势,蜿蜒曲折。如此深山老林,修路的过程应该很难。四周静得只有风声和蝉鸣,路旁有青松、香樟,还有不知名的灌木挤成一片。那松树笔挺,差不多都有脸盆粗细,一看就有上百年了。

沟渠两边,金瓜结成了串。我开始以为是南瓜,他们说不是。黄色的花儿开得正艳,向着前方肆意铺排。这黄色和深绿色的搭配,天造地设,清爽自然,十分养眼。

回来,早餐已经上桌。还是清清爽爽的几个菜,粥特意用豆浆和小米做成两样,实在用心。玉米棒子香糯可口,我啃了一个,口留余香。老梁说,去年买了好多玉米棒子回去,结果回去煮出来的味道没得山上好吃。难道是泉水的问题?或者说与橘生淮北淮南一个道理?

终于可以和两姊妹说说话了。两姊妹一个是八零后,一个是九零后,都有小孩,身材高挑,说话温柔,眼神干净。脱下做饭的围裙,走在繁华的大街之中,你无论如何也猜不到,她们是会做出一桌好菜的大厨。

姐姐平常在市里带小孩读书,七八月间就回来帮忙。妹妹在村上做会计,她说曾家山从事农家乐的家庭基本都是这样,平时该干嘛就干嘛,等客人进山时,全家老小才一起上阵。我问妹妹,村上有多少家庭从事农家乐。妹妹说:“去年有七八家,今年已有三十多家了。”“客人情况呢?”“我们每天都有三十多人呢。”

到曾家山,即使是为避暑,也不妨四处走走看看。

微信里不知什么时候加了广元的一个朋友,从不发朋友圈的他,有一日竟宣传起曾家山。那是一篇出自“老唐这厮”之手的作品,名字叫作《一年有四季,曾家无夏天》,很朴实却很诱人,看得我“蠢蠢欲动”。不经意间,我记住了两个数字:1300、23。前者是说曾家山的平均海拔,后者是说夏日的平均气温。

后来上网查询,有人说到曾家山有六大必看景点,只要你愿意,一路可以赏花、探洞、攀岩。剧烈的体育运动我有些畏惧,一路走走瞧瞧还是可行。

老梁告诉我,神龙阁和花千谷很不错,且在同一条路线上,去看了还可以回来吃午饭。没想到陈哥夫妇也欣然前往,一行四人,开始溜达。

我以为“神龙阁”是道家或佛家的修行场所。爬上山顶,竟然只见一栋五层的阁楼。每一层八面临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站立其上,一刹那会觉得层峦叠嶂,千山奔腾,万千气象。登高望远会让人心潮澎湃,特别是在有些敏感的诗人眼里,比如李白、杜甫,他们以山为素材,留下诸多名篇。这神龙阁之山巅,也有诗人来过,但不太出名,写的诗句虽贴近民生,但总感觉缺乏想象力。至于我辈,只能喊一声“卧槽,好美!”

看后心旷神怡,虽自身和大自然相比,实在太过渺小,不过却不自卑。这曾家山所到之处,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到处都觉得自然、亲切、干净、热情,一点都不做作。

在花千谷现代农业园区游览,这点感受特别深刻。在种植圣女果的大棚里,几个大妈亲切地让我们多吃点,即使明知道她想我们购买,也不觉得被人强迫。吃一口红色、黄色、紫色的圣女果,顿时感到口舌生津、活力十足。

后来才领悟过来,曾家山这53公里的旅游环线内,既是田园也是公园,既是果园也是花园。在当地政府的持续建设下,它成功实现了农业生态化,生态景观化,景观特色化,特色效益化,效益持续化。

那日中午,我们没回民主村,择一处开阔的地方停车,随意选了一家农家乐。主人极为热情地招待我们。当地的腊肉,吃在嘴里滋滋地冒油。我不顾自己的脂肪肝,硬是吃了三大片。我禁不住感叹,这曾家山的每一处农家乐,饭怎么都那么好吃?

夜间回到住地,看两姊妹忙前忙后,像自家妹妹一样亲切,突然茅塞顿开。这姊妹俩是大厨吗?是,也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大厨,是头戴尖尖帽在厨房里调兵遣将搞出满汉全席的那种。而我心中还有一个概念,这大厨能够因势利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能够根据现有的条件,选择蒸煮煎炒方式,决定上色、搭配和拼盘,从而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而曾家山的大厨,用山峦、森林,还有清风和明月等材料,端出了“避暑”这盘菜,朴实,生态,让人过瘾、称赞!

我不知道老梁会不会认为我偷换了概念,他认可的姊妹花,我已经狠狠地表扬了一盘。只是有些遗憾,为了他说的主题,我的文章写得有些散乱。其实,叫避暑曾家山,振兴归家园,似乎更有烟火气,更为亲切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