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3年07月28日
庞雨,现供职于宣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过知非,喜欢读书,喜欢码字。作品散见于网络、纸媒。
魌头(qītóu)
川人常用一个读作qī头的词,并加上动词捡或整,组成捡qī头、整qī头两个很有地方特色的词组。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他对蔡大嫂稍为亲密一点,张占魁就递话给他,意思叫他稳重点!蔡大嫂是罗哥爱的,不比别的卖货,可以让他捡魌头!”页底有李劼人原注:“捡魌头,即捡便宜的意思。”车辐《锦城旧事》第二章,“更何况有仇的要去报仇,无仇的想去看魌头,要亲眼看一看魏大肚当场现彩。”页边有曾智中、黄尚军注释:“魌头:便宜。本指旧时出丧时抛在地上的用米面等做成的鬼头模样的东西,旁人捡食后可避邪。因得之容易,便引申出‘便宜’之义。俗话说‘买些魌头柴,烧了夹底锅’。”李劼人笔下的“捡魌头”之“魌头”、车辐笔下的“魌头”,应该就是四川人常说的qī头。
《现代汉语词典》收有“魌”字,是“䫏”的异体字。䫏,读作qī,两义:“古代驱疫时扮神的人所蒙的面具”;“〈书〉丑陋”。䫏是个古字,《说文解字》曰:“䫏,醜也。从页其声。今逐疫有䫏头。去其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今逐疫有䫏头”云:“此举汉事以为证也。《周礼·方相氏》注云:‘冒熊皮者以惊驱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今,指许慎编撰《说文解字》的东汉时期;逐疫,威吓疫鬼、驱逐疫病;用什么威吓疫鬼、驱逐疫病呢?用比疫鬼、疫病更丑恶凶狠的面具:䫏头。东汉时期,䫏头是日常生活中广为使用的物事;所以许慎将之收入词典,详尽解释。
四川方言qī头之qī,本写作䫏,其字示音,页字表意。后来,因为qī头是威吓疫鬼、驱逐疫病的面具,人们又另创魌字,鬼字表意,其字示音。䫏、魌相较,魌更贴近词义,所以李劼人、车辐用魌头而不用䫏头。魌头的本义,或有两解:一指驱疫者戴的面具,一指出丧时抛撒的类似驱疫面具的米饼。四川人不愿止步于此,向前引申,为我所用,将魌头演绎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方言,专指便宜。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昌明,人们对疫疾的认识更加理性,驱疫不用魌头,而靠药物。古时广为使用的魌头,渐成绝唱。幸好,四川方言里还有余响,虽与本义相距较远,却可使我们寻根究源,一窥古风。
捡魌头是被动行为,有便宜就去捡。整魌头是主动作为,没有魌头也要通过损害他人制造一个魌头,捡到手。二者的细微区别,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慢慢体会。
也有写欺头的。马识途《夜谭十记·禁烟记》,“跟着来的就有收税的,吃欺头的了。”所谓“吃欺头”就是捡魌头。两相比较,写作魌头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