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于写生创作的水粉画家

——向才敏先生二三事

版次:07    作者:2023年07月28日

红原(水粉画) 向才敏 作

□张全普

水粉画是介于水彩画和油画之间的一个画种,既有水彩画柔润的特点,又有油画浑厚的艺术效果,所以一直受到钟情于写生创作的艺术家们的青睐。向才敏先生就是一位终身以水粉画进行写生创作的艺术家。

向才敏说:“水粉画携带十分方便,它综合了油画、水彩所长,既可刻画深入、坚实厚重,也可挥洒自如,虚幻莫测。近三十年来水粉画在我国发展特别快。从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水粉画被专门设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展出。我入选全国美展的两幅作品,一幅是去九寨沟、一幅是在通江所画的写生,回来后进行了二次创作。我一直研究色与光的关系,世间万物如果离开了光就不会呈现出来。所以,有光的投射物体就会色彩斑斓,而画家要表现的也正是这无比美妙的色彩。”

倡导创作来源于生活的三位恩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向才敏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师从李有行、杜咏樵、马一平等几位优秀的色彩大师,并受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色彩启发,始终坚持“创作来源于生活”的写实之路。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李植华、杜泳樵、马一平三位恩师。

向才敏回忆说:“李植华解放前就学于国立艺专,专攻水彩,尤以风景、静物著称。他第一次教会了我如何写生,从怎样观察,到构图、比例、透视,逐一教授,不厌其烦。他上欣赏课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他除了介绍当时名家作品外,还将他写生的风景水彩画给我们观摩,望着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令人如痴如醉,大风的石拱桥、罗江的罐子滩……至今历历在目。这或许是我今生钟情于大自然,醉心于风景画的原由吧!”

杜泳樵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水彩画家,尤以风景创作享誉画坛。向才敏在川美附中四年,有幸直接受教于他。杜泳樵有超常敏锐的色彩感觉,对光与色有痴迷的研究,作品中那大气而灵动潇洒的笔触,至今让他记忆犹新。而著名教育家、油画家马一平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任教,向才敏是他的第一批学生。“我除了对马一平先生精湛的专业水平无比崇拜之外,更多的是他有一种亲和力,我对他有对兄长般的依附感,然而在教学上他是严格的。先生鼓励创新,提倡各种形式上的探索。先生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1965年,向才敏毕业后被分配到达县地区电影公司任美工,两年后,他的同学张尔立和罗中立也来到达县参加工作,张尔立在地区新华书店当美工,罗中立去了达钢。1972年初向才敏又先后去达棉厂、毛巾床单厂做设计工作。地区工业局组织到万福和青花钢铁厂体验生活、写生创作,他经常参加。

1981年,达县市工会聘请向才敏和季富政开办了达州首届美术培训班。每到晚上和周末,170多名学生就会蜂拥而至来到画室,听老师给他们上素描、色彩、静物、风景和人物课,搞得热火朝天。一到周末,他们还带学生去郊外写生。培训班先后举办过多次学生画展,并成立了市职工画会。同时,向才敏数十年来一直坚持写生创作,锤炼出了一大批优美的风景画作品。退休后他受聘于四川文理学院原美术系,又在大学里教了6年的美术。

坚持在雨雾中写生的三次经历

向才敏先生是我十分敬仰的一位老师。

二十多年前,我与画友在达城举办油画写生作品展,请老师点评,他便在《钟情自然,笔绘山川》一文中写道:“大自然是美丽的,五彩绚丽的美妙色彩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无论阴晴雨雾、夏绿秋红,也无论青山碧水、小桥农家,抑或阳春山道、巴蜀民居,向人们倾诉着各自的心声,充满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我想,这段文字定是老师写生时从大自然中“浸泡”出来的。

一次,我去向才敏老师家拜访,他拿出两大捆水粉写生作品在客厅铺了满满一地,当时我就像读范画一样激动不已。我问老师:“这两百多幅作品怎么未见发表过,或是出本画册什么的?”他轻描淡写地说:“画画权当是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唱歌,我就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浸泡……”非常质朴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他曾讲过的一则写生故事:大约是在1984年,他带着学生郭玉川去当时还未开发的九寨沟写生,路上遭遇瓢泼大雨,车陷进泥坑无法动弹,他们便一身汗一身泥,扛着笨重的画具步行了十多公里才进到九寨沟里。当美得如同仙境般的原始风光展现在他们眼前后,师生二人“乐不思蜀”,在一藏民家里借住了整整半个多月。老师将这次写生中画的一幅《九寨夕阳》铺展开来,只见细绒绒的苔藓爬满树干,姿态各异的小枝叶伸向天空,在色彩斑斓的柔和背景里,几只小鸟自由翱翔,穿过晨雾的淡黄色朝阳把画面衬托在如诗一般的意境中……见我对此画如此痴迷,老师兴奋地喊道:“走,我们一块写生去!”自此,在写生路上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写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对于造型艺术家来讲,丢掉写生就等于一个人失去了手和脚,无法动弹……近年画家回归写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写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素材,我对表现大自然的风景画特别钟爱。”向才敏早期受俄罗斯风景画家希什金和列维坦的影响,为他们表现的壮丽宏伟的俄国风景所倾倒,后来又为法国印象派大师们表现出的美妙无比的光与色所震撼、折服。

不过,写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浪漫,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三次写生,三次都遇上了雨雾天气。

第一次是2005年“五一”那天,我们去通川区蒲家镇写生。

画如其人,老师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大自然的色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动,并始终乐此不疲。他说:“对景物没有冲动,画面就带不出色彩。”当他看到一处心动的风景便会立即把画架支起来,“激情在第一时间非常重要,那种印象瞬间即逝,一定要抓住感觉。”蒲家离达城不远,待我们下了车,选好点把画架支好,天空中就开始飘起雨来。我们把事先备好的雨伞用谷草捆绑在几根树枝间,挤到一块开始对景作画……

第二次是2007年“十一”黄金周,随老师带着四川文理学院美术系一个班的学生去万源大竹河写生。

十月,正是夏秋交替的季节,我们刚找到住宿的地方,天空忽然飘起了小雨,寒风突然袭来,穿着单薄的一群学生便往房间里钻。见风雨一时半会停不下来,老师说:“出来是来画画的,空跑一趟多不划算……”于是走出房间冒雨去白果乡踩点。我们步行不一会,美术系的一位男同学举着路边小摊上的一把大洋伞追了上来。雨水算是被挡住了,但凛冽的寒风如刀子在脸上划,手僵得握不稳画具……

第三次在我的记忆中就更深刻了。2009年国庆期间,三位本土画家随老师带着一大群学生去万源井溪乡写生。

到了井溪,从中巴车上下来一大群身背画夹的师生把乡上的街道都站满了,又是踩点又是备颜料铺纸张。正当大家将画板画架摆好,天空飘起了小雨,风呼呼地刮,画板都支不稳。等天气稍稍放晴,老师听说井溪离龙潭河景区不远,决定走远一点选一个好的景致来画。师生走了大约5公里路,一路走天又慢慢阴下来,不一会毛毛细雨中还夹着雪花。一行人只好按原路返回,走到刚刚经过的大山丫口,风大景致也好。老师说出来一天还是得画一张。话音未落,只见他把画板已支在风雨中开始作画了……

仅是以上这三次写生.向才敏老师就画了四五十幅水粉画。

坚守巴山写生创作半个多世纪

向才敏坚守巴山写生创作半个多世纪,画了大量乡土风情的水粉画作,足迹遍及达州,徙步上万公里,作品千余幅,被人们尊称为“坚守巴山”的水粉画家。

向才敏说:“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写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在绘画实践中,必须以虔诚敬畏之心对待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学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捕捉最令人心动的一个瞬间即逝的片断,一个精彩难忘的细节,从而牢牢地铭记于心,然后顽强地、千方百计地将它表现出来。”

在谈到如何创新的话题时,向才敏说:“如何更好地把中国画元素自然而然地掺入西画的用光施色的方法当中,特别是在用笔方面,要吸取中国画传统中的精髓,让自己的水粉画更耐读,更具绘画性。创新的确不易,需要若干的艺术家不断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我的绘画手法是写实的,这是我个人长期实践形成的,当代艺术缤纷多彩,我不排斥,对其中于我有益的,当借鉴。或许能有所启发,摸索出点新道道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沉迷并享受着其中的乐趣。一生从事绘画,我感到很幸福!”

向才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达州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书画研究院大世纪书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