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读书

版次:09    作者:2023年07月21日

□贺有德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一首别样的回环诗,道出了别样的夏日风情。夏日滑行,时令渐深,江河湖海,花草树木,天地万物次第绽放生命芳华,夏日因此丰富多彩起来。

夏日昼长夜短,晨曦早早披露,夕阳迟迟不落,夜晚压缩为象征性的点缀。在这样的夏日,烈日之外,也有凉风。幽静之地,阴凉之处,可以小聚,闲聊、观景、品茗,享夏日之清欢。

夏日,也是读书时光,若得幽静,阴凉,在水之湄,嘉木之下,深山之中,村野之地,凉风,阴凉,足与热浪相抗衡。林间有蝉鸣、山谷有鸟鸣亦无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反添一份风雅。

古人风雅。消夏不忘读书且以此为乐。“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宋末遗民翁森《四时读书乐》之《夏》,风雅扑面而来:新竹压檐,四周种桑。书斋安静敞亮,阳光灿烂。白天读完书听树上蝉鸣,夜晚读书,见灯花落,有萤虫飞。北窗高卧,逍遥自在,深知读书之乐……夏日读书,如沐南风,轻抚瑶琴,乐在其中。

至民国乱世,读书之风、之乐犹存。儒医熊伯伊酷爱读书,曾作《四季读书歌》为座右铭,其夏季读书歌云:“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荷花池畔,芭蕉树下,勤耕之余,苦读不辍,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通俗之语写风雅之事,接地气,有哲理,又不失风趣。

对我来说,读书是一大乐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多年来读书成习。平日忙里偷闲,夏日暑假来临,静坐乡间小楼阳台,背靠青山连绵,前临老井清幽,松柏、竹林环抱,在清幽之地随心所欲过把读书瘾。当年读书,乃是功利性读;如今读书,则是闲意性读。爱好文学,读书以文学类为主,尤其爱读散文,名家名作,书房、卧室、大厅,甚至卫生间,随处安放,随时随地可读。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到明清小品,到大师梁实秋、汪曾祺、贾平凹……沉迷其中,有时真有点“三月不知肉味”。读书怡情,开卷有益,修身养性,涵养底蕴,东坡居士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之人不余欺也!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对读书人来说,苏门学士黄庭坚有此形象表述,真正读书人之语!反其道而行之,读书不辍,则尘不生其中,言语不乏味,面目不可憎,高人雅致,气度自来。而当读书成为生活常态,夏日便不可辜负,夏日读书乐,开卷喜洋洋,长夏读书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