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3年07月14日
列宁街4号牌坊
徐家大院雕刻精美的门窗
□达州日报社特约记者 谯继
闻名海内外的达川区石桥古镇列宁街,由东至西一字排开有四座清代节孝石牌坊,其中三号和四号牌坊,系为故处士徐文点之妻李氏和故武生徐定国之妻汪氏所建。徐氏文点、定国何许人也?近日,特约记者前往石桥徐家大院走访,了解到徐家大院背后的一些感人故事。
八一村徐氏自江西移民而来
据年逾八旬的徐德昕老人提供的达川区石桥镇《徐氏族谱》记载,江西省抚州府(今抚州市)崇仁县永秀乡单八都徐家茶壶村人徐凤仪,为生计,随“湖广填川”移民一道,于清乾隆年间(1790年左右),以挑担经商为业,经过无数艰难困苦,一路辗转入蜀,来到今达川区石桥镇童家店子(现八一村)落业。
其胞弟徐凤才随后(约1795年前)亦迁入此地,经营小商品。凤仪公移居后,无传。凤才公娶妻杨氏,生四子,起名魁、星、点、斗。长子文魁,妻陈氏,无子。次子文星,妻青氏,子定仁。三子文点,妻李氏,生子定国。定国娶妻汪氏。四子文斗,妻王氏,生子定盛。
入川始祖凤才公勤劳持家,人丁兴旺,两百多年来,已繁衍至第十代。其后人分别居住于达川区石桥镇八一村、原沿河乡魏家坡村、达川区南城以及通川区等地。
昔日恢宏的徐家大院
徐氏先祖艰苦创业,家道渐兴。遂在距童家店子2里,距石桥场镇5里许的红豆梁山下、现八一水库附近之平地(今八一村5组)建房定居。先祖尚勤劳,重教育,勒紧裤带,节衣缩食也要送后人读书。先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人经过苦读诗书,终于考取功名。其中三子徐文点为处士,文点之子徐定国为武生。
随着徐氏文点、定国父子的发迹,徐家开始大兴土木,扩充住宅,培植风景。经三年的不断建设,一座占地5000余平方米,青瓦屋面,穿斗木质结构,前有朝门,两旁有青色片砖围墙,宽阶沿回廊,左有花园,右有天井,正中有内外两个大石坝的连体四合大院遂大功告成。
徐德昕老人说,这个拥有80余间房屋、人称徐家大院的传统建筑院落,规模宏大,布局精巧,门窗雕刻十分精美。尤以房前院墙内竖立的象征功名的一对桅杆最为耀眼。圆柱形青石桅杆高10米左右,中间挂有一方斗,六边形的底座和挂斗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大院厅房中间大门上方悬挂着两块金字大匾,一块上书“冰清露湛”,向外院;一块上书“金石同坚”,向内院。楷书大字,笔力遒劲。庄房田土,组成殷实人家。
而今,曾经闻名乡里的徐家大院,辉煌不再,院落残破不堪。朝门及院墙和部分房屋被毁,房前的桅杆毁于动乱年代,仅存一桅杆底座及杆柱,令人扼腕叹息!现年76岁,在徐氏大院外面建房居住的黄权祥大爷说,解放后大集体生产时,徐家大院曾办过公共食堂,至今大院墙壁上书写的土红色标语依稀可见。20世纪70年代,他任生产队长时,徐氏大院共住有10多个姓氏的村民130多人,而今院子的人都外出打工或迁出离开了,鲜有人居住。
徐家两座节孝牌坊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据有关资料记载,石桥古镇原有老街11条,分别由八省移民各姓所建。抚州街,便是由江西抚州移民所建,东起文昌宫,西至场口,全长195米。万寿宫系江西移民会馆,由江西移民徐氏、杨氏所建。走进古镇列宁街,便可看到刻有红军标语的4座清代节孝牌坊巍然矗立。其中第一、二号两座牌坊分别为奉政大夫马春芳之妻许氏和马春芳之父马洲之妻郭氏所建。
三号、四号牌坊分别系“故处士徐文点之妻李氏建坊”和“故武生徐定国之妻汪氏建坊”。文点、李氏与定国、汪氏,系父子、婆媳关系。徐文点系江西移民入川始祖徐凤才公第三子,系清朝时期一处士,他的儿子徐定国,系武生。两座牌坊均为旌表节孝坊。
三号牌坊立于列宁街鲁家坪,清同治九年(1870年)修建,距今152年。该牌坊宽9.48米,高8.7米,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该坊修建形制与前两座基本相似,三层斗拱,层层飞檐。坊标文字出于清代书法家朝廷御史吴镇(平昌白衣人氏)之笔。牌坊的顶石、侧脊脊石完好,雕刻无毁损,动物鸟类色彩依旧,数量最多。人物浮雕有“嫦娥奔月”“二十四孝”“甘露寺招亲”等。在众多图案中,以“塔石保作衣,鲜花争瑞果”及“蝙蝠”最为引人注目。
在牌坊正南面有幅“白兔带路”的浮雕图案极具传奇色彩。其人物是一老太婆去水井挑水,将水桶放在井旁,一只带箭野兔奔至老太婆身旁,后有一武士拿着弓追逐。传说的故事情节有二:一说徐文点去世后,李氏守寡30多年,以磨豆腐卖来维持生计,并对公公、公婆极其孝敬。双亲病故之后仍不忘本业。李氏的儿子从军多年,以五品军功赏戴花翎衣锦还乡,到家却不见母亲身影。于是外出寻访,林边突然窜出一只山兔,武士一箭射去,箭中野兔屁股,兔带箭奔驰,武士追逐前去,兔直奔取水老妪身旁,这位年近花甲的挑水老太正是他的生母。
另一说徐文点早年在西北从军,后来骑着马回到家里,看到老母亲病重在床,不能说话。而妻子李氏不见人影,便出门寻找,看见一只白兔,于是一箭射去,射中白兔的屁股。白兔带着箭奔跑,徐文点一路撵去。白兔跑到一水井旁便停了下来,徐文点惊奇地发现,妻子李氏正在这里打水。
徐李氏生育三男一女,教子有方,把长子徐定国培养成为武士。牌坊左印堂中錾刻有“女中之英,冰霜之洁,坤为工气,壶内完贞,节励松筠,母仪永驻,辉扬彤管,世代簪缨”的语句,对李氏予以褒扬。
四号牌坊为徐汪氏节孝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坊宽7.5米,高8.5米。这座牌坊上錾刻有“头品顶戴兵部尚书总督四川地方鹿奏请”。“圣旨”左右侧脊镂雕“凤凰麒麟”,顶堂为“五龙捧圣”,中门上印堂有“节孝”二字,侧门正面左右刻有“金石”“同坚”字样,背面左右錾刻着“冰清”“露湛”字样。这些字一组一米见方,出于清代书法家廖伦之笔,颇受当代书法家的赞赏。
这两座高大精致的石牌坊,和马许氏、马郭氏两座牌坊一样,其精湛的石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上有五龙捧圣,下有花卉人物,戏文故事。人物、动物、花卉,无不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文化价值。它既是古迹,又刻有红军标语,富有时代精神,实属罕见。列宁街保存完好的马家和徐家4座石牌坊及30余幅红军石刻标语,为列宁街增光添彩,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吸引着众多中外人士前往参观考察、拍摄影视。
从徐家大院走出的志士仁人
徐家大院,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除清代有取得功名者外,在近现代史上,徐家大院还走出了不少红军烈士、地下党志士。
徐德昭,1911年出生于徐家大院,徐文点公第六代孙。1927年就读于省立达县中学时,与易维精、王启科、潘庆光等一同参加进步组织。1930年中学毕业后,在石桥帽落寨宝善书院教书。期间,他在地下党员黎时中、易维精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党的宣传工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10月,中共绥定(达县)县委成立,王炎离任县委书记,蔡奎等任县委委员。县委重建后,恢复和建立了达县城区、河市、蒲家、罗江、东岳、石桥、双庙(今宣汉大城)等7个党支部,徐德昭任双庙支部书记。
1933年2月,在达城翠屏山周鸡公梁黎时中家建立中共达县特别支部委员会,隶属梁达中心县委领导。杨克明任书记,徐德昭和黎时中、杨文局(女)、周朝觐任达县特支委员。
1933年9月30日,红四方面军来到石桥后,组织工农群众、社会青年、学校教师参加红军宣传队。徐德昭参加红军,被编入红九军十一师政治部。徐德昭与一同加入红军的胡承绪等,组织当地进步青年冯占信等人,在石桥街道的牌坊、坟头等地书写红军宣传标语,并协助錾字队工作。参与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等,后在桥湾参加剿匪战斗中手臂受伤。1934年冬月,红军离开石桥转移北上,徐德昭在北上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解放后,达县人民政府确认徐德昭为红军烈士,他的英名镌刻在达州市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徐德暄,1928年10月出生于徐家大院,系徐德昭之二弟。
1947年正月,刚刚中学毕业的他,怀着满腔热血,经地下党负责人胡晓风(后曾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介绍参加了重庆江北复兴特支地下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以教书为掩护,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民群众中,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并帮助农民干活,得到当地农民的喜欢和信任。同时还和其他老师一道,编排一些话剧到其他学校演出,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1948年6月,由于《挺进报》被敌人破坏,当时领导革命的重庆江北工委委员王朴同志被捕(后被敌人杀害)。组织决定在重庆复兴工作的外地同志立即转移,分散斗争。组织上分析,徐德暄经常同农民打交道,还抬滑竿送过革命党人的母亲上街看病,在当地搞得很“红”,引起了保长的怀疑,决定转移他回老家石桥。于是,他在陶昌宜同志的掩护下,经邻水、大竹辗转回到了家乡。而不久,同他直接联系的陶昌宜同志也被捕入狱,从此徐德暄便和组织失去了联系。
解放后,徐德暄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达县大堰、金坛、管村、九岭乡学校任教员、校长等。1984年春,经重庆方面组织复查,得以落实政策,恢复了党籍。
(本文参考了《达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石桥红色记忆》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