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 光

版次:06    作者:2023年06月16日

(紧接01版)大街上千万面鲜红的国旗猎猎作响。记不得是谁带头唱起了国歌,车上顿时响起了雄壮的旋律,热血在达州医疗队每个队员胸中强劲奔涌。

2月13日晚,由7个市(州)、35个医疗单位、284名队员组成的四川省第七、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飞抵武汉,负责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9楼和10楼刚改建的两个重症病区,任务是在12小时内,完成对128个床位的新冠患者检查。面对工作人员组成十分复杂、工作环境非常陌生、服务对象病情很不确定、时间非常紧迫等诸多因素,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凝聚人心、提高战斗力,2月15日四川省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委,随后,达州医疗队成立了达州联合党支部,赵毅担任党支部书记。

面对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面对既恐慌又充满期盼信任的眼神,赵毅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在那一瞬间,他掂清了“一名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座堡垒”这两句话金属般的重量。

疫情之初,一切都是茫然的,治疗程序无规范可循,医疗物资缺乏,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从达州带去的口罩很快用完。因为工作的需要,医疗队的女同志被要求一律剃光头。当无比珍视的满头秀发飘逸落地的一刹那,现场啜泣声一片。当20个锃亮的光头整齐亮相时,格外的英姿飒爽,大家又忍俊不禁,相视一笑。

穿上笨重的防护服,就像上了特殊的战场,一工作就是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排,这对医疗队每个队员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

四川队负责的病区收治了128个病人,工作量非常大,容不得一丝马虎和疏忽,大家戴着三层手套的手指经常勒得发麻。特别是用电脑打字的时候,由于护目镜被呼吸的雾气笼罩着看不清楚,经常敲键盘都是趴在桌子上斜起眼睛,透过护目镜没被雾气笼罩的那一丝丝缝隙在找字母。由于病房里大部分都是老年患者,队员们戴着双层口罩,在隔离病房与他们说话的时候必须加大音量,为了询问关心到每一位患者,经常要扯破喉咙吼,他们才听得到;而且又无法喝水润喉,每次查完一次房下来感觉嗓子直冒烟,全身都会湿透,体力基本也会透支。

一次夜班,一个队员急匆匆跑来向达州医疗队护理组长吴振华报告,说来自达川区人民医院的段炼胃很难受,直冒冷汗。吴振华马上跑到段炼身边,看到段炼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她攥着吴振华的手,虚弱地说了句,“吴哥,我来不起了。”吴振华当机立断,将后面的工作进行了交接,就迅速带她出仓。来到清洁区后,立即给她吸氧,安置心电监护,当班医生给了她一些口服药物,吃后仍不见好转。这时四川医疗队来自华西医院的专家来到床旁,进行了病史询问和关心。由于始终不见好转,当时段炼的血压到了即将休克的临界点,专家建议先含化一粒硝酸甘油,为后续治疗赢得明确方向的时间。就在含化硝酸甘油的那一刻,段炼的血压突然就下降到70~80之间,整个身体瘫软在吴振华的怀里。当时吴振华就急得哭出了声,他轻声念叨着段炼妹妹,段炼妹妹,你必须挺住,挺住,我们还得一起回达州啊!经过精心治疗,段炼最后转危为安。经过两天康复后,段炼没有继续休息,又同达州医疗队的队友们一道投入到了紧张的抗疫战斗。

新冠患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进行药物诊治,更要进行心理疏导。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家庭环境构成,就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每天,医疗队都会无数次仔细地查看每个病人,尽量地满足病人的需求,用心理解、呵护病人,给予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

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病人,叫张清英,52岁,她的一个女儿在家隔离,丈夫和另外一个女儿在方舱医院隔离,她先在方舱医院隔离观察了很多天,确诊后送到达州医疗队的病房。到病房的时候,她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她说:“我一个家分成了三块,还不能相互照顾。”疫情击倒的可能并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灵。赵毅听了当时心里非常难受,决定把她作为“特殊病人”给予照顾。每天除了固定的治疗与监测外,赵毅还把必要的心理疏导加入她的诊疗计划中。她一直很怕病情恶化,闲暇之余,赵毅会主动跟她聊起病情,解答她心中的疑惑,坚定她战胜病魔的信心,树立活下来的勇气。赵毅还主动帮她与女儿、丈夫开视频,消除她内心的孤独。在每天接受完治疗后,赵毅教她一些简单的手部和腿部拉伸,通过自我按压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她的病情逐渐稳定,身体机能也逐步趋于正常,也坚定了战胜病魔的决心。在出院那天,她早早起了床,认真地把自己床铺叠好,从病房到医院门口,她不停地对所遇到的医护人员鞠躬致谢,感谢达州医疗队激起了她生的希望!

在长时间的交流中,医患之间建立起了牢固的信任关系。达州医疗队负责的10楼病区,收治了86岁的张婆婆。她入院的时候精神状态很差,嘴里总是念叨着自己的家人,也不想吃东西。吴振华就每天一口口地喂她喝热牛奶,有时还带她去走廊散步散心。有一次,吴振华准备带她坐轮椅去1楼做CT,下床的时候,张婆婆说不想坐轮椅,要吴振华把她扶着走下去就行了。吴振华立刻把手伸过去搀扶,就在他抬手的那一刻,张婆婆一下扑过来握紧了吴振华的双手,吴振华深深体会到了张婆婆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CT室检查台的台子有点高,张婆婆爬上去检查有点困难,吴振华就主动提出抱她上台,张婆婆当时就非常信任地点头同意了。检查完后吴振华又将婆婆搀扶起抱下了检查台,整个过程他们都是紧紧抓住对方的手,就像一对亲婆孙一样,互相依靠信任着彼此。经过20多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张婆婆终于恢复健康,出院的时候,她突然跪下,老泪纵横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达州的亲人。”

3月15日,达州医疗队负责的病区终于迎来了患者全面“清零”!

从2月13日来到武汉,37天的夜以继日,达州医疗队累计救治84名患者,同时创造了多项纪录,零感染、零事故、零死亡,为武汉疫情防控贡献了宝贵的达州力量。

4月3日,达州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战场归来的白衣勇士们。赵毅紧紧握住市领导的手,激动地说:“我把大家平安地带回来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神经内科护士长陈春梅送给学临床医学的儿子的话。她先后三次外出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支援行动。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市中心医院白衣勇士们的战场。三年来,市中心医院先后参与市内外各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支援工作累计1300余人次,充分体现了达州市龙头医院的使命担当。

2022年,医院派出1支29人的医护团队驰援吉林省,全队进舱工作480余人次,工作2200余小时,提供药事服务近400人次,心理疏导400余人次,参与收治患者1300余人,实现了无一例轻症转为重症;护理组创新开展的“改进舱内核酸采集流程”先进做法,在全省医疗队护理工作中作经验分享,整个援吉工作历时42天圆满结束。吉林省委、省政府在给医疗队的感谢信中深情地写道:“在吉林省新冠疫情防控保卫战歼灭战阻击战中,你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与吉林人民同心抗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派出2名医护人员带队达州市的20人医疗队支援广元市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新冠阳性患者780余人,其中含危重症患者75人,累计支援35天。

派出一支5人的医护院感团队支援万源市中心医院参与阳性患者救治,救治患者总数6人,累计支援17天。

派出1支负压转运队与达州市市级组建的6支转运队一起完成广安市新冠肺炎患者转运任务,负压转运队共行驶3万余公里,转运200余例阳性患者。

派出6支核酸检测、院感团队共计21人驰援甘孜州的康定市、白玉县、德格县,以及成都大邑县、成都海关和吉林长春等多地,累计开展核酸检测270万余人次、采样12万余人次、院感督导1600余人次。

组建专家团队20人次援助开江医疗队,协助制定方案流程等共计41项,对开江县医院院领导、中层干部及各类相关人员开展疫情防控、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专题培训18次。

派驻15人次专家团队指导达州南方医院收治疑似患者共计34人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14项,完善职能职责6项,制定诊疗、院感防控流程15项。

组建了市级核酸检测队6人、应急采样队25人、应急支援转运队4人。

累计三次接管亚(准)定点医院莲湖院区,2022年9月-12月,莲花湖院区累计救治新冠肺炎疫情阳性病例649人,支援工作人员111人,累计工作天数62天。

负责组建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应急支援队40人、达州市流调溯源后备队伍储备人员20人、组建9人的达州市疫情处置常备工作组、组建17人核酸检测应急机动支援队,组建40人的应急核酸采样队分批次前往通川区、学校、市委、市政府等参与大规模核酸采样任务,分别派出2名院感和2名医疗专家到达州市集中隔离点开展巡回指导工作。

在方大达钢集团的东大门外,有一个神秘而漂亮的楼院,静静地依偎在美丽的州河畔。

然而,在三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这里却是达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阵地,聚焦了全市人民关注的目光,赢得过无数的掌声和欢呼。这里是达州市中心医院西区分院,全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唯一的定点治疗医院。2003年,SARS病毒过后,市人民政府在此辟地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交给市中心医院管理,后来作为中心医院的西区分院。

从2020年1月21日起,王平飞、朱芳成、兰清等呼吸、传染(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家相继入驻西区分院,这里从此成了达州市新冠疫情的晴雨表。

呼吸内科主任王平飞作为达州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带头人,从2019年底就紧密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进展。2003年,SARS病毒流行时,王平飞正在北京学习,还来不及细细研究,SARS就像一阵风溜走了。面对突袭而来的新冠病毒,王平飞既紧张又保持着一个专业呼吸医生的职业自信。她对任肿瘤科主任的老公方向东说,我这次一定要抓住这个病毒。当接到赴西区分院的任务时,家里其他成员仍然感到恐慌。王平飞坚定地说,这就像当兵的一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疫情来了,我必须去打头阵。面对家中百岁老公公和九旬老母亲,王平飞心有万般不舍,担心老人有个三长两短。老公方向东拍了拍她的肩膀,宽慰道,家里有我呢,你就放心去抓你的病毒吧。

初入西区医院时,正是抗疫工作最困难的时期,医疗物资短缺,管理流程和治疗流程都是懵的。达州如此,全国也是如此。那段时间,王平飞每天要接打500多个电话,耳朵“嗡嗡”作响,嗓子嘶哑难言。以全国大数据为凭,从具体病例入手,边治疗边规范,通过一周时间的艰难探索,西区分院的运行基本走上了规范之路。2020年3月,王平飞火线入党。她在面向鲜艳的党旗举起拳头宣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说,这场世纪性疫情,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具备集中一切力量防大疫的非凡气魄,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

2020年2月4日凌晨,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兰清突然接到通知,称有一例确诊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要紧急从下级医院转入西区分院进行隔离抢救治疗,要求她紧急赶往西区分院进行抢救。兰清看了看熟睡中的小女儿,来不及告别,仓促提上简单的行囊,坐上救护车就出门了。

三层防护服更换完,已是大汗淋漓,护目镜上蒙上了一层水雾,视线被严重影响,可是手又不能触碰。兰清以尽可能快地“龟速”来到负压病房,整理好呼吸机、抢救用物资等,很快病人到了。这是达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患者是一个年轻而强壮的病人,神志清楚,自己走进来的,看起来状况还不错。接上心电监护仪后,兰清发现R35~40次/分,SPO_265%左右,给予鼻塞吸氧10L/分时查血气分析,氧合指数只有114mmHg,可以分类到危重型。病人刚开始拒绝上呼吸机,和他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他很紧张害怕,兰清反复作他的思想工作,他终于同意戴呼吸机了。戴上无创呼吸机后,教他如何控制呼吸、克服恐惧情绪,看到心电监护上SPO_2逐渐上升,兰清心里才慢慢踏实了一点。等把病人处理完出来,时间已是清晨6点,衣服已经湿透,全身肢体僵硬。

兰清医生的经历是每一个战斗在西区分院的医护人员每天工作的缩影。

感染科副主任朱芳成三年来一直坚持战斗在西区分院。他是一名出色的军医,因为爱情,选择转业来到达州,他夫人李培越是老年科的护士长。三年来,朱芳成没去看过一次在重庆读中学的儿子,没回去过一次河南老家,没有陪过瘫痪在床的老岳父。性格特别好的朱芳成成了西区分院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定海神针”。

身心医学科医生罗爱华2022年9月12日在她的西区抗疫日记中写道:

真是不可思议,我作为本次抗疫的心理医生,却在第三个晚上的凌晨两点半醒后再无睡意,被活化的脑神经瞬间蹦出的第一个念头便是:今晚值班医生还在忙吗?那我们人敬人爱的朱芳成副主任一定在旁指导。要知道从本次疫情开始,收治第一例患者开始,朱主任就事无巨细地指导我们每一位临床医生,他就是我们的“超级英雄”。

此刻,刚过去的三天三夜,发生在新冠这个“战场”的点点滴滴如泄闸的洪水,在我的脑海里流淌开来,让我忍不住将它用笔牵引到这纸张上来。记得2022年9月9日早上7:50分,所有的工作人员在西区医院大门口会师。西区分院党支部书记张英海第一时间传达了院领导对大家的关心和嘱托,并现场介绍了各部分的工作职责以及注意事项。随后分管医疗的朱芳成主任简单介绍了目前病区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对我们新一批工作人员的纪律要求。我们接到指令,匆匆就地安放好自己的随行物品后,便跟着朱副主任奔向病房方向了。

我们一行六人首先来到的是5楼的医生办公室,见到了已经苦战半月的先头兵陈鸿光和其他两位医生。当时不需要任何的语言,任何人只要看到通宵值班医生的脸,目光对视的一瞬,你就能猜到整晚他是怎么度过的,也一定会心疼的。一天收了11个病人,得穿脱几次防护服,那个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尽管十分疲倦,陈鸿光医生还是很耐心仔细地与我们做好每一个患者的交接工作。每天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面对患者时,耳边此起彼伏响起了很多声音:“医生,我今天还是有点咳”“今天又多好多医生来看我们呢”“我感觉好多了,医生,能告诉我隔壁我的爱人她好些了吗?我们好久可以一起出院,家中还有老小呢”……当我们离开病房时听到最多的声音还是“小白,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这些医生”。说实话,当时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但内心升起的更多的是医生的使命感。

我们第一天的查房工作大约花了两小时,我在每个病房都简单介绍了自己作为心理医生的职责,也留下了自己的工作电话,希望第一时间需要帮助的人能找到我。为了更加方便工作,下午的时候我加入了医患微信群,但直到下班的时候只有几个人单独联系了我。这种情况使我既欣慰又担心,因为这说明要么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患者心理状态良好,又或者他们问题很多,但我还没有与他们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所以未向我求助。我们紧张而繁杂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多,白班的医生才返回闭环管理的酒店,快速清洗白天被汗水浸透的每个毛孔后呼呼大睡了。

第二天早上简单的早餐后,我们大家按规定的路线开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按照工作分工,昨日24小时值班的李中燕医生必须尽快得到休息,我和许卓医生负责心理、中医治疗,以及当天医嘱的处理工作等,今日张卫华医生和王莉莉医生及时穿好了防护服,负责当天的查房和收治新病人的工作。全天下来,医生这边机不离手或眼不转睛在电脑上处理患者资料,护理那边也不得片刻空闲。这毫不夸张,看着严文君护士长来回的背影,还有护士站各位小姐姐用呼机不停地指导和询问患者们的情况,她们不仅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还要负责生活,每天60多人的盒饭也需要一双双打针输液的手一勺一勺打好并分送到每一位病员的手中,她们可能在家里还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能从来没有做过饭、洗过碗,但此时她们已然成了战士,让你瞬间秒懂谁是最可爱的人了!由于考虑到当天夜班的工作量可能很大,恰巧王医生身体稍感不适,在这个中秋和教师节同庆的夜晚,我主动选择了在病房协助张医生和王医生的工作。我们3人分工合作,等我放下手中的工作已是凌晨1点半了,王医生最终也工作到凌晨4点多,而张医生凌晨5点多才休息。我想在这个特殊的夜晚,西区的每一个人,包括患者都会心有所感,“但愿人长久”,才能来年“千里共婵娟”。

迎着晨晖,第三天我们每一个人都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尽情奉献挥洒自己的激情。通过两天的工作,我也初步走进那些需要帮助人的内心,开始陪伴他们逐渐远离焦虑或赶走心里的雾霾。尽管今夜我无眠,但想想患者通过及时的治疗能顺利出院,对生活重拾信心,内心荡漾着一点小幸福。

本来我还有些话犹未尽,但手机的屏幕被短信唤醒,又是凌晨5点了。我们既然选择“做好赶走黑夜的战士,当迎接春天的先锋”,唯有搁笔继续奋战!

罗爱华日记中的严文君护士长是长期绽放在西区分院的铿锵玫瑰。2020年初进西区分院时,她的儿子正读高三,老公是一名恪尽职守的交警坚守在抗疫一线,80多岁的老公公独自在家,好多次煮饭把锅都煮糊了,严文君急得躲到角落里直哭。

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小家,一边是危情重重的抗疫大局。不是不爱,献出的却是大爱!

一拨拨病人进来,一拨拨病人出去,进来的是疫情,出去的是健康。疫情笼罩下的西区分院,隔离的是疫情,却从来不缺少温情,医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和深厚的感情。

2022年9月1日12时,西区分院新冠患者隔离病房里响起了动听的生日歌。9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开学季,但是小患者福福却错过了开学的喜悦。前不久,福福和他的妈妈及6岁的弟弟一同住进了西区分院。得知9月1日这天是福福的生日,市中心医院党委给予了特别的关怀。一大早,西区分院感染内科的医护人员就开始为10岁哥哥的生日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中午12时许,陈鸿光、丁智敏、彭宗淑、张嫒嫒、刘玉娟等医护人员带着特意为福福定做的水果蛋糕、鲜花以及兄弟二人最喜欢吃的沙琪玛、大白兔奶糖、牛奶走进了病房。兄弟俩看到医护叔叔阿姨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拿着礼物走进房间的那一刻,眼神里流露出满满的惊讶与喜悦。

“福福,生日快乐!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一起努力打倒病毒,因为有很多叔叔阿姨在日夜守护着你。”“福福和弟弟开心快乐,健康成长。”“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大家拍手唱起了生日歌。在医护人员的祝福下,福福许下了生日愿望,病房内一片欢声笑语,唯独妈妈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她说:“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谢谢你们大家为孩子们准备的生日惊喜,太有心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在这场特殊的生日会现场,医疗团队的负责人朱芳成对孩子妈妈讲:请你们安心、放心接受治疗。我们结合孩子的营养需求、精神状态及儿童生长特点,给孩子们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让孩子们早日康复出院,回归课堂。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战胜病毒!

2020年1月21日至4月21日。

2021年5月15日至6月1日。

2022年8月22日至10月27日。

2022年11月10日至12月13日。

这几个时间段是永远铭记在达州人民心中的时间坐标。

三年来,西区医院共治愈新冠患者281人次。

随着国家新冠防控“二十条”“十条”的相继颁布,市中心医院的专家们都明白新冠病毒的致死性越来越弱,“全面放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同时,大家更清楚“全面放开”之日就是与新冠病毒的“大决战”之时,市中心医院作为全市的龙头医疗机构将承受无比的生命之重!

2022年12月1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兰清带着援助广元市方仓医院35天的医护团队回到了达州。那里的严峻情况给这位见惯了生死离别的重症医学专家心里蒙上了浓浓的阴影,她告诫科室的同事们说,考验我们的时候就要到了。

11月28日,达州市解除临时管控措施。12月7日,国家宣布全面有序放开新冠疫情管控。

12月9日,达城一家诊所十几个病人挤在一起输液的照片上了全网热搜。

几乎是一夜之间,病人汹涌而至。

随着疫情形势的推进,院内发生工作人员大规模感染,医疗救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如果说急诊科是医院的排头兵,那重症医学科则是医院的特种兵,郑祥德兼着这两个科室的主任职务。12月初,全市重症救治首席专家郑祥德在院外进行硕士生答辩时,因学生感染,他被隔离。得知病人如潮水般涌进医院、科室医护人员因感染减员的紧急情况,郑祥德万般焦急,冲破禁区,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在关键之时,他召集两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开了一次线上视频会议,这个会议既是减压也是施压。他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天职,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院感”这根曾经的高压线已经被突破,我们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不要背上心理包袱;非常之时用非常之策,我们的轻症人员要回到工作岗位上来,紧急投入到治病救人的战斗中来。

只有30张病床的急诊科,最多时却接纳了300多个病人。连续工作了一个月的年轻医生马良策累得扁桃体严重发炎,说不出话,实在撑不下去,他给郑祥德写了张纸条,“郑主任,我来不起了。”一天深夜,护士陈黎黎发现何青松医生诊室前排了10多个患者,诊室的门却掩着。她推门进去,看见何青松累得瘫坐在椅子上。何青松无力地向陈黎黎摇了摇手,嘶哑着说:“让我缓一下,让我缓一下,就五分钟。”陈黎黎见状特别着急,她特别担心医生“倒桩”,院内医护人员感染减员本身就比较严重,再出现意外,急诊科的运行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其实,陈黎黎一直在发烧,她已经连续坚持半个月吃、睡在科室。陈黎黎用平车拉一位虚弱的老年患者去留观室输液,因平车拉得稍快,急得患者的女儿破口大骂,陈黎黎一走神,脚后跟重重地碰在了车轮上,只觉得一阵钻心的痛。等痛感消失,陈黎黎换鞋子才发现鲜血已把袜子染红。她不由得流下了泪水,是委屈的,更是伤心的。她的老公在外地工作,儿子在读小学,老父亲也被感染已有白肺症状,生死两茫茫……

此时的医院,几乎所有的科室都收治满了病人,几乎能够想到的收治办法都全用上了。全院一床难求!

只有60张床位的重症医学科前后收治了300多位危重病人。

胡家坝老院区的外科大楼被紧急改造为缓冲ICU病区。

有限的医疗资源,却要承受无限生的希望。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白衣天使们,在最困难的时期却要面临人性的挣扎。市中心医院财务科一位工作人员的亲属感染了新冠,向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宋祥勇电话求救,宋祥勇却无能为力。财务科同事在电话那头痛哭,宋祥勇在电话这头默默流泪。医院体检中心一位医生的老父亲感染了新冠,病情严重,当晚因床位紧缺无法入院。第二天一早,郑祥德想办法安排医生去家中救治时,却传来老人已去世的噩耗。郑祥德如被电击,呆立许久。

三年新冠疫情防控和治疗经验的沉淀,保证了市中心医院党委在险情面前的沉着冷静,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确保阳性患者的医疗救治。

制定了《战时状态胡家坝院区病区调整方案》,在西区分院救治基础上,胡家坝院区同时建立阳性患者手术区域、重症救治区域、血液透析区域、孕产妇救治区域;向全院印发《疫情防控最新措施》《疫情防控下医疗救治7条措施》等文件。

扩容重症医疗救治床位、充实医疗设备。统筹全院重症床位资源,用于新冠感染患者和危重症患者收治,在原重症医学科60张床位基础上,将急诊科(EICU床位7张)、心血管内科(CCU11张)、新生儿科(NICU8张),扩容为共计86张的综合ICU床位;将血液内科病区92张床位作为可转换ICU床位;同时配置了床旁血滤机(CRRT)4台、体外膜肺氧合(ECMO)1台,呼吸机70台,其中有创呼吸机32台、无创呼吸机38台,心电监护仪320台,高流量吸氧仪19台,纤维支气管镜4台;为进一步提高相关医疗设备使用效率,由重症医学科牵头,对重症医疗救治设备仪器进行统一管理与调配,确保使用效率最大化,尽可能满足临床救治需求。

实施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一体化管理。采取“上下联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的模式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共享医院科学、先进、良好、快捷、完善的救治条件,使急救人员、相关器械、仪器配置更加集中化,为基础疾病合并新冠阳性危重患者的急救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抢救平台和更大限度的生命支持。

全院重症患者实施分层管理。危重症收治在重症医学科,亚重症和轻症患者收治在呼吸科、全科医学科、老年科等科室。对于亚重症患者的管理,由重症医学科派主治医师2名、呼吸治疗师2名,每天全院各科室依次筛查、巡视和处置,依次指导各专科进行阶梯式氧疗,主要以高流量氧疗和无创通气为主,筛查出有上呼吸机指征的患者,立即转入ICU救治,轻症则留在专科病房。既缓解了重症床位的紧张局势,又兼顾亚重症患者的重症化管理,实现了重症患者的分层管理。

按照“全院一张床”病人收治原则,科学规划病区分类。及时采取阶梯式患者收治策略,并以规范化的专科诊治与科学的专科管理相结合:呼吸内科、全科医学科、老年病科等科室收治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全内科系统收治—开放胸外科、普外科等外科科室收治—全院科室应收尽收,有力、有序保障危急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积极整合院内院外病区、床位资源,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协调南方医院院区,分层分类收治患者,保障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保障重要器官限期手术及择期手术、与时间救治相关性明显的胸痛、卒中、创伤、肿瘤、孕产妇、新生儿等患者的及时有效救治。

在医院各临床科室(病区)内相对独立区域设置了缓冲病房,并配备供氧和监护、治疗设备,保障群众就医需求。

全市分层分类治疗、ICU前移等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压力,一个个治愈的危重症患者带着满心欢喜、带着感激之情走出了中心医院的大门。

三年疫情,对医院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是严峻的考验,行政、后勤、保安、保洁等不甘落后,在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各个工作岗位上,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勠力同心、并肩作战,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后勤保障。静默期间,红马甲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用日行20000步、送餐5000份的坚守,诠释了医院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优秀品格。

2023年除夕夜,达州迎来崭新的一年。

望着城市五彩斑斓的霓虹,嗅着城市的烟火气,市中心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们无不流下劫后余生的泪水。

从2020年1月22日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到2022年12月13日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康复出院,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逆光,生命的逆光,从死的边缘投射到生的门槛,辉映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博大情怀。

但愿从此天下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