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闪耀着理想光芒的传记电影

——电影《周永开》叙事结构浅析

版次:08    作者:2023年05月30日

电影《周永开》是一部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主旋律传记电影。这部闪耀着理想光芒的电影自今年4月全国公映后,社会反响强烈,持续感动无数观众。

当欣赏完这部片长107分钟的电影,走出电影院,我的脑际一直闪现一个问题:这部电影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不见血肉横飞的火爆战争场面,更不是悬疑丛生的惊栗推理大片,却激发广大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成都的首映式上,对这部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称电影《周永开》以朴素的镜头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语调,塑造了一位“一生忠于党、赤诚为人民”的崇高党员形象,彰显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美学”创作观念和价值立场。担任本片编剧的柳建伟坦言:“周永开的经历很有可塑性,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一生中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采。”导演聂云鑫表示,这是一部能让年轻一代感受到真诚、鼓舞和力量的主旋律电影。

那么,影片《周永开》究竟采用的是哪种叙事结构?

电影是一种具有强大叙事能力的综合艺术形式。

电影的叙事结构是一部影片生命的骨骼和主干,更是确立一部影片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的重要元素。路·吉安乃蒂说得很透澈:“一部影片的结构是指它的结合原则——部分如何与整体相结合。所以一部影片的情节只是一种结构——一种强调事件和各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结构。”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是占主体地位的,最常见的就是戏剧冲突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电影结构模式类型最常见的是因果式(亦称戏剧式)线性叙事结构,这一直是中外电影编导最热衷采用的方式之一,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电影离不开讲故事,讲故事就离不开人物的行动。

影片《周永开》的人物原型“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今年95岁高龄,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四川达县地区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兼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周永开几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高风亮节,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誓言。

如何表现周永开70多年党龄的壮丽人生?如何诠释周永开一生“忠诚于党、赤诚为民”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影片《周永开》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在叙事构筑上另辟蹊径,大胆采用散文化叙事结构,变线为点,有意识地淡化故事情节,强调情感渗透,以情动人,注重意境烘托。整个影片不再追求叙事的起承转合和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而是借助朴实抒情的镜头语言,充分利用电影蒙太奇与音画关系、时空穿插与细节刻画等叙事手法,运用闪回技巧,节约叙事时间线索,串起细碎的片段,使影片的风格平和流畅,娓娓道来,实现了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真实与联想之间的自由游离与切换,扩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大大强化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的开场戏选择了周永开2021年在北京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为切入点,采用倒叙和闪回,镜头从激动人心的时刻拉开,再将特写镜头切入到老年周永开正在简陋住所翻阅的一本旧日记本,通过周永开一段朴实的内心独白和一页页留下时间痕迹的日记,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青年周永开在川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年代,对他人生轨迹起点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

青年周永开出场的新婚大喜之日,遭遇恶霸保长敲诈欺凌,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旧社会三座大山压迫下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特别是当他为给病重的儿子治病,半夜敲开药铺讨要救命药,却因药材被国军兵痞强行抢夺,眼睁睁看着亲骨肉被病魔夺去幼小的生命时,夫妻二人抱头痛哭,悲恸欲绝——这两个情节铺垫得非常到位,非常必要,它是周永开开启革命人生的心理驱动,是全片的压舱石,具有强大的叙事逻辑。它体现了青年周永开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绝望和憎恨,这也成为他日后冲破黑暗和苦闷,寻求光明,毅然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与妻子一起投身革命道路的心理动机,更是他在漫长人生中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动力源泉。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要么围绕一个完整的中心事件展开叙事,好处是紧凑、节奏快、矛盾不断、环环相扣、迭宕起伏,直到高潮爆发;要么讲述一段相爱的两个人历尽生离死别、海枯石烂心不变的旷世奇缘;要么一开始就使用“强起”杀手锏,抛出一个巨大悬念的离奇命案,紧紧吸引观众的眼球,再层层剥笋,直到最终真相大白。但这些惯用的叙事手法显然不适合传记电影《周永开》。

时代需要模范,国家需要英雄。为了再现周永开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从普通的事件中挖掘灵魂的闪光点,刻画出一个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有风骨的新时代共产党人形象,影片《周永开》主创人员运用周永开爱恨交织的情感线,有机地串连起从周永开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提炼出的四个篇章,完成了对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光辉形象的成功塑造。这四个篇章是:白色恐怖时期,青年周永开出生入死,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开苦干实干,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创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是深受群众爱戴的“草鞋书记”;任达县地区纪委书记期间,他刚正不阿,顶着压力查办大案要案,坚决同腐败行为黑恶势力作斗争;离休后,他不遗余力参与万源市花萼山护林造林,带领当地群众建成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动老区人民规模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电影《周永开》不仅成功地抓住了周永开对党的永恒追随的人生主线,而且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对腐败行为的切齿之恨,他的爱恨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表现得血肉丰满、淋漓尽致,彰显了周永开“忠诚、担当、奉献”的共产党员高尚品质,整个影片都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光芒!

在当下电影资本片面追逐票房的浮躁风气下,无疑,低成本投入影片《周永开》带来的社会反响,犹如为电影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我想,或许这部影片可以让那些急功近利的电影投资商得到启示和反省,过分倚重商业大片、娱乐电影、流量明星带给观众纯感观刺激而获取票房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可以休唉。我更加期待在追求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选择上,有更多像《周永开》这样的优秀影片做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毕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更多像周永开这样的英模榜样,需要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光,引领人生航向,共同奏响人民共和国不断走向胜利的新时代壮丽凯歌!

□曹文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