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外号

版次:09    作者:2023年05月05日

闲来无事,晚上和几个朋友凑在一起,聊起了关于外号的故事。外号是比较通俗的叫法,比较文雅点的说法,又称之为“绰号”“诨号”“混名”等等,是一个人在其名、字、号、斋号、笔名之外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一种叫法。外号一般都起得比较形象、生动、贴切、有趣,尽显民间智慧。

据说,外号和风趣幽默的“打油诗”一样,自古有之,传承百代,咱就不用拿那些名家大咖举例了,单是《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人人都有外号。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样、那样有趣的经历或故事,外号是一个人继本名之外,人们根据其外在形象、脾气性格、行为举止及各方面的特征,所起的另一个名字,大多数都含有亲昵、憎恶、嘲弄或开玩笑的意味。

外号基本上分为褒义、中性、贬义等几个类型。比如小时候,我们给同学所起的外号“机灵鬼”“小蜜蜂”“智多星”等,说明这个同学,或聪颖过人,或学习勤奋,或足智多谋,大家愿意这么叫,人家愿意这么听,故而双方和平相处,平安无事。再比如,我单位有个同事本名房道林,大家叫他“防盗门”,另一个同事本名董世良,大家喊他“董事长”,还有一个同事本名王友乾,大家呼他“大财主”。平时工作在一起,互相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你乐我乐大家乐,无伤大雅。

那些含有贬义意味的外号,例如“铁公鸡”“皮笊篱”“铁算盘”“小喇叭”“小辣椒”“膏药”等,一般都是人们在背后偷着叫,除非是吵架、骂战,很少有人当面叫人家这类外号,否则就是对人家的一种羞辱、挑战,势必发生“战争”。

学生时代的一些外号,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和四散他处,也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忘到了九霄云外。

早些年,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平时劳动之余,大家也会互相起外号找乐“穷开心”。例如,某街坊特别爱与人犟嘴、抬杠,犟劲上来,青筋暴跳,吵得脸红脖子粗,唾沫星子往对方脸上乱飞,大家给他起外号叫作“大炮”;另一个年轻人爱打篮球,身大力不亏,在篮球场上喜欢横冲直撞,人称外号“推土机”;还有个人好吃懒做,不管夏收秋忙,天天在街上和人下象棋、闲聊天,人送外号“街长”;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村里有个孩子,从小长得头大身子细,类似动画片中的“大头儿子”,眼窝深陷,目光发直,像农药瓶子上的骷髅头,人们便笑他为“3911”(一种农药名)。

当然,有些外号的背后是有故事渊源的。例如,我们村有个人外号叫“火神”,有一次,村东头的一个年轻人在村西头碰见他,就客客气气、没话找话地问他:“火神,吃过早饭了吗?”他对年轻人说:“这个孩子,我又不和你闹。”年轻人不知道对方不高兴,还认认真真地说:“火神,我也不和你闹呀。”“火神”生气一甩手就走了,只留下年轻人在原地发愣。后来,别人告诉年轻人,“火神”是一个外号,源于他小时候特别喜欢到处玩火,据说他奶奶就是被他玩火烧死的。村里还有一个老人,外号叫作“老母鸡”,有一年的春末夏初,家里的老母鸡孵小鸡时死了,他便穿上厚厚的棉袄、棉裤,代替老母鸡孵起了小鸡。“老母鸡”的外号由此而来。男人外号多多,女人也概莫能外,村里有几个女人喜欢穿各种颜色鲜艳的衣服。因此,“红牡丹”“黑牡丹”“绿牡丹”等外号便“名花有主”。

我单位上有一个女职工,平时的行为举止很另类,走起路来既如腾云驾雾,又似风摆杨柳,人送外号“自由女神”;另一个男职工说起话来絮絮叨叨,唯恐别人听不明白,一句话要重复多遍,还喜欢嚼舌头,大家便称他为“大娘”。我还有一个姓胡的同事,他平时不苟言笑,总是穿得板板正正,说话时歪着脖子,喜欢倒背着手。不熟悉的人,还认为他是个级别不低的干部,问他:你现在干啥工作呀?他说“我在行管处工作。”知道底细的同事都偷着笑,他其实就是行管处一个烧茶水炉的,大家送他外号“老糊弄”。

爱憎分明的人们,对个别令人讨厌的人也会用起外号的方式表达憎恶。某乡镇的一把手,脾气暴躁,工作武断,作风霸道,大家敢怒不敢言,就在背后给他起了个非常贴切的外号叫“藏獒”。“钢嘴铁牙”是另一家伙的外号,源于这家伙谎话连篇,善于装猫变狗,假话说得如真话般板上钉钉,根本不容别人反驳,其口头禅就是“绝对的”“不可能”。

人们常说“高手在民间”。除了极个别拿人缺陷开玩笑起的外号,很多外号基本贴切、形象,虽然有的稍微夸张一点,多数还算言简意赅,富有创意,确实有着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除了给人起外号外,人们还善于给物品起外号,例如给镰刀注册商标叫“草上飞”,有两种混着用的胶叫“哥俩好”,给不锈钢壳的暖水瓶冠以“一把手”的美誉。时下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各显其能,起外号的少了,但昔日生活中的一幕幕,每当回放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现在我们的记忆里,都是满满的温馨,暖暖的美好!

□范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