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成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版次:03    作者:2023年03月10日

编者按

1月6日,我市召开了达州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公布了29个争创省级以上临床重点(特色)专科揭榜科室,市中心医院入选12个。在“开年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号召下,这批揭榜科室以“时不我待、踔厉奋发”的热情,扬帆起航,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力争为达州及周边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今起,本报将联合达州市中心医院推出系列报道,了解这批揭榜科室的成长之路。

2023年1月召开的达州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喊出了“打造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的响亮口号,这也是医院党政领导深思熟虑后定下的目标。言出必践,短短一个月后,该科室就成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为我市综合医院目前唯一在建的国家级重点专科,我市医疗领域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获批看似只有一个月,实则是医院党政领导10年深谋远虑、精心布局,重症医学科全体人员10年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的成果。十年磨剑,初心不改。从3名医生、23张床位的“初创科室”到2个病区、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医护人员125名、服务半径辐射到“万达巴开”等地区的“王牌科室”。一路走来,重症医学科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医疗质量与重症思想体系的建设,不断提质增效,逐渐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接下来,重症医学科将以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契机,在3年建设期内,进一步深化科室高质量发展,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打造一支诊治疑难危重症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百姓口碑好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队伍。

提升统筹能力

成立高质量发展管理小组

党旗引领风帆劲,固本强基启新程。抓好党建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在重症医学科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他们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科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工作中,他们以基层党支部为平台,充分发挥思想统领、作风统领、纪律统领、党风廉政统领作用。近年来,通过党组织引领,科室员工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医务队伍。

为推动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症医学科专门成立了高质量发展管理小组,成员主要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党支部成员、医疗护理组长组成。团队通过开展大讨论,分析查找影响科室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建立整改台账,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整改落实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以党建为统领,将深入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纳入工作重点,确保服务数量、服务能力、服务效率、人才培养和结构、科研、医疗质量安全、学科影响力等居于省内领先地位。

提升服务能力

抓急症重症一体化建设

重症医学科是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集中救治的专业科室,可以说,这个科室内的大多数病人都命悬一线。与死神“抢时间”,是重症医学科内医护人员常年的工作状态。

“强有力的医学技术服务能力是抢救患者的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祥德举例,重症医学科内的患者大多存在器官衰竭的状况,若遇到心脏骤停或急性肺衰竭的患者,由于本身心肺功能暂停,抢救难度非常大。但该科室引进ECMO(人工心肺机)技术后,可在体外用机器代替心肺功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抢救时间。

为全力救治患者,多年来,重症医学科通过外出进修学习、学术交流论坛等方式,如饥似渴地学习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如今,重症医学科下设神经重症、呼吸重症、创伤重症、综合重症、呼吸支持治疗中心、连续血液净化(CRRT)/体外膜氧合(ECMO)生命支持中心等6个亚专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救治成功率达95%。

除引进技术外,重症医学科还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该科室针对基层ICU空肠营养技术插管难的技术瓶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音乐导航”可视化空肠营养技术。“过去为患者插管提供营养,全凭医生经验,经验不足的医生很可能需要几次才能成功,患者就医体验很不适。”郑祥德介绍,他们开发的具有专利技术的空肠营养导管,能应用听诊器在腹部简单快捷找到目标靶点,从而快速准备置管成功。该项技术经第三方组织专家鉴定,结论为“整体技术国内领先”,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交流论坛中交流此项新技术,目前已成功进行市场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郑祥德表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成功获批是该科室一个全新的起点,该科室将进一步促进医疗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打通与急诊科的壁垒,加快急危重症一体化建设,畅通危重病人抢救的绿色通道,全力保障重症患者的生命通道。结合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尤其是创伤中心,发挥好急危重症一体化中ICU的引领作用,筛选出三大中心的危重症患者直接收治在ICU,提升科室的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使综合救治能力效能发挥最大化。认真抓好危重症的转运工作,工作前移,参与120与危重病人转运,更好地服务达州市及周边地区危重患者救治。开展“三多一前”活动,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人文关怀,提高患方满意度。

提升科研能力

建立ICU博士后工作站

学科建设是医院良好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重症医学科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在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重症医学科通过柔性引进人才、鼓励本科室医护人员进修、外聘专家授课等多种方式,打造了一支临床、科研能力均非常出众的医疗队伍。

科室医护人员拥有包括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学术委员、省级学术副主委、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症专科资质的医生、专科护士和呼吸治疗师(RT)等专业技术人员125名,规模位居省内前列。在科研成果方面,先后获得达州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四川省医学科技奖共7项,主持全国性在研课题3项,全省性在研课题3项,参与合作课题2项。获四川省卫健委适宜技术项目1项、国家继教项目4项、省级继教项目4项,全科医护人员发表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18项,其中市场转化1项。

郑祥德表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临床业务技术是基础,人才与科研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举足轻重,他们将尽快组建“ICU博士后工作站”,邀请、聘请省内外高校学者、国内著名专家,对接科室技术人员,开展深入培养。依托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立,科室持续推进申报更高层次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科室也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危重病学术会议、进修、访问深造,不断提升优秀人才的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

“2022年重症医学科在全省三甲综合医院排名中,位列第3名,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郑祥德说,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患者满意度为核心,不断提升学科影响力,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力争2025年建成我市第一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让“医在达州”落地落实,让达州及周边居民就在家门口享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继霞 见习记者 李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