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3年03月03日
眼睛累了,可以闭眼休息,那耳朵累了可怎么办?每天24小时暴露在喧哗世界里,接收着20-20000Hz范围内的各种声音,无法主动关闭。可曾想过,其实它也需要休息,需要保护。
然而近年来,由于缺乏安全用耳意识,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耳疾病所困扰。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听力残疾人已超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如何保护我们的耳朵?今天是第二十四个全国爱耳日,记者走访了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不良用耳习惯及做法,帮助市民增强爱耳护耳意识。
耳朵疾病趋于年轻化
“感谢医生,今后我一定调整作息时间,不再熬夜了!”前段时间,在医生的叮嘱声中,患者刘琦终于康复出院。回想起10天前的状况,刘琦仍心有余悸。“太恐怖了,早上起来,我突然发现左耳听不见了,右耳还出现了持续的耳鸣。”害怕耳聋的刘琦立即来到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经过诊断,刘琦患上了突发性耳聋,医生建议刘琦立即住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刘琦的两只耳朵又恢复了正常。“我平时也没有长时间戴耳机听歌的习惯啊,怎么会突然聋了?”为何会突发耳聋?刘琦想了半天也摸不着头脑。
“这也许跟作息时间不规律有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李森告诉记者,突发性耳聋好发年龄为50~60岁,且多为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的诱因包括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家族遗传病史、内耳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等。
“刘琦的这种情况跟之前来就诊的不少年轻人类似,他们最近都有经常加班的经历。”李森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突发性耳聋发病人群已经趋于年轻化。熬夜、生活不规律也成为了引发突聋的原因。“如果患者出现耳朵发闷、发堵一两天不缓解,或听力下降伴有眩晕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李森说。
如何预防突发性耳聋?李森建议,要注重劳逸结合、适度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及时调节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不要随意掏耳,一旦发生中耳炎,要及时就医;尽量远离噪声或减少噪声暴露时间,预防噪声性耳聋;经常戴耳机的音乐爱好者,音量不要超过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老年性耳聋应引起高度重视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患听力残疾的比例为11%。据此推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患听力残疾人数超过2000万,如此庞大的数据,警醒着我们应该重视老年人听力健康问题。
“不少市民认为人一旦上了岁数,听力下降很正常,这样的错误认知导致了老年性耳聋并未受到关注,但其实老年群体出现的耳部问题同样可以防治。”李森表示,老年性耳聋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而引起的听觉系统的老化和退变所导致的听力下降,但是,如果老年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保健,发病后及早干预,则可大大延缓听力老化进程。
那么,老年人应该怎样爱耳护耳?李森表示,首先在饮食上,要加强营养,多补充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预防老年性耳聋有显著效果。
“要想延缓听力老化,老年人最好还是把烟酒都戒掉。”李森说,长期大量吸烟、饮酒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致使内耳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听力。同时,上了岁数的人还需要进行适度的锻炼,运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内耳的血液供应也会随之得到改善,这对于延缓听力老化大有裨益。
此外,老年人还要保持情绪稳定。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一旦情绪激动很容易导致耳内血管痉挛,如果同时伴有高血黏度,则会加剧内耳的缺血缺氧,导致听力下降。
“老年性耳聋会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可引发抑郁、焦虑等异常情绪,会加大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李森呼吁,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应抽出一定的时间给予陪伴,发现老人出现听力下降或者听力障碍时,要及时就医。即便是患上了老年性耳聋,也不该放任不管,要及早为其选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保证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丁畅 实习生 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