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否正在远离我们的精神生活?

——读王晓阳读书笔记《邂逅经典》

版次:08    作者:2023年02月10日

纵观当今读书界,用实属难得的坚持和尤为宝贵的收获来评价王晓阳这部近30万字的读书笔记——《邂逅经典》,洵非虚誉!因为在信息化时代,滑进碎片化阅读轨道的人越来越多,而深读“经典”似乎却成了少有人走的路。前者的增加并未有效地积累阅读的力量,而后者的减少不仅提示了物质富足与精神丰腴没有形成对等的关系,也显现了阅读正在走向消遣满足与“经典”缺失的语境之中。如此种种,不得不引起我们重估“经典”与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

读“经典”是否变得并非易事?

回溯近些年的阅读特点,可以发现部分人习以为常把阅读“经典”以职业为界,与功利捆绑,转而融入娱乐文化或者向网络游戏投诚,将“经典”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有读者“宵衣旰食”地网罗信息,生怕错过热点、头条而少了对话的谈资,进而陷入生活交际的被动地位之中。然而,爆炸信息在大脑中如洪流般涌入之后,我们能否廓清浑浊,洞见本质?而不是无法坚定自己的立场便与世偃仰,把网络当“战场”,体验“参战”的激情与快感,进一步模糊并不复杂的真相,也不是见闻公知的精彩言辞就引用来填补自我情感的空缺或者当做沉沦行世的救赎“鸡汤”。不能坚守“经典”阅读的阵地,就会陷入徒有歆羡公知之情而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的深渊难以自拔,自我浮荡的心灵也难以找到正确的航向。故而,部分享受半间不界阅读方式的我们被训练成了揣度与盲从的水军,而不是真相与真理的卫士。如此,消遣娱乐与邂逅“经典”似乎变为了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让我们禁不住要问“经典”不能“功利”是否变得“无用”?“经典”不能“享受”是否变得“难读”?犹如著者评《唐吉诃德》时所说,“不仅是个人的迷失,还是一个时代的迷失,不完全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所以著者勇敢地将货真价实的《邂逅经典》分享了出来。说其勇敢,不单是《邂逅经典》把著者自我阅读痕迹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更是在读“经典”没时间,“经典”不好读的时代,著者不但读了数十部,而且还凝练了成绩斐然的书评;说其货真价实,是指《邂逅经典》不但能实现著者预期的对读者导读和伴读的作用,并且有益于促成文艺的争鸣和思想的碰撞。

如何让“经典”重回精神生活?

一边阅读,一边遗弃,阅读不停,收获却甚微,这显然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一种阅读悖论现象。碎片化阅读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便捷和找到时光的消遣,也使人们养成割裂与浅俗的阅读习性。长此以往,人们借阅读观风与观志的能力与毅力会不断地被消解却是不争的事实。正如著者在自序中表露过与毛姆相同的遗憾:“尽管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一流名著,但真正能够阅读它们的人也许并不多”。让“经典”重回精神生活非阅读不入,且要深读以出。犹如巴尔扎克认为“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般,如不阅读,定难窥其全貌,读出“经典”的意义。比如阅读《百年孤独》《族长的秋天》才能解释为什么马尔克斯被冠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才能发现拉美文学在世界文坛绽放的依凭,进而挖掘出众多中国作家对其的领悟与模仿。其次,深读以出是说读出“经典”的深意和新意。著者对当今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是否需要深度阅读虽有过彷徨,但却坚信“在这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在这个充斥着各种信息的时代,更需要深度阅读”。只有深读、重读,才能多层次、多维度地解构“经典”的品质与魅力。譬如《唐吉诃德》中唐吉诃德对骑士精神的执着是疯癫还是清醒;《尘埃落定》里的“傻子”是真傻还是装傻;《白鹿原》表现的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批判还是依恋的态度……这些自然不是时下流行的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几分钟解读一本作品所能梳理清楚、道得明白的。这样的方式且不论是否存在为看而看、为读而读之嫌,其结果更多的是让我们得一个浓缩的“故事”,而不能透过文字的温度触摸到“经典”本该有的言志与美刺的特质和生发哲思的“繁花”。在“经典”的深读与重读中,我们才能实现爱情真谛与人性善恶等真问题和本质的观览、揭示和总结,从而建构起对当下生活提问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心。

关于《邂逅经典》的品质

著者虽说将《邂逅经典》以读书笔记自谦,但该部书评汇编通过对《唐吉诃德》《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围城》《白鹿原》《尘埃落定》等17部中外经典名著,从人物、主题、手法和作者等丰富角度进行了全面性、深刻性与创新性的梳理与阐释,可谓彻底地熔铸了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的文学批评特质,解构了“经典”反映时代、超越时代的卓著品质与恒久魅力,真正意义上读出了深意和新意,给人以启示。此外,著者40多年的阅读积累和近300万字的作品加持,使得《邂逅经典》的品质远远溢出一般“读书笔记”的内涵,延伸到了兼综博采又细入毫芒的外延。自然,洋溢着审慎态度、哲理深度和思想光束的《邂逅经典》不是那些靠瞬时激情推动的急就之章所能比肩的。为此,在“经典”阅读的能力被碎片化阅读逐步消解的时代,《邂逅经典》除开具备对读者起到导读和伴读的作用之外,最终引领更多读者走上深读“经典”之路,遇见辽阔的人生更是其深远意义。

□陈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