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开面子” 借卡给朋友“办事”自己被拘

反电诈法实施后通川警方查处首案

版次:04    作者:2023年02月03日

达州男子张某(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仅仅因为“抹不开面子”,将一张银行卡“借”给朋友“办事”,就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

自2022年12月1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以来,通川区公安分局对电诈犯罪实施全链条纵深打击,对电诈犯罪活动形成强有力震慑。

出借银行卡被拘留

近日,通川区公安分局接到上级公安机关下发的线索,称达城有一名男子在境外进行电信诈骗洗钱活动。通川警方立即对这条线索进行核查,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最终锁定了辖区居民张某,并迅速将其抓获归案。张某到案后,警方通过进一步核查发现,近期张某的银行卡里有大量的境内外资金进出,而本人却并没有离开过达州。面对民警的讯问,张某表示,自己去年12月中旬曾去过成都玩,受到一名朋友热情招待。之后该朋友称自己“生意”上遇到点困难,希望张某出借一张他本人的银行卡办事。看到朋友需要帮助,张某觉得“抹不开面子”,就随手摸出一张银行卡交给了对方。

没想到,这张借出的银行卡,立即被用于境外电信诈骗洗钱犯罪活动,张某也被通川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处2000元罚款。这也是通川警方在反电诈法实施后查处的首起案件。

反电诈法出台

全链条纵深打击电诈

据通川警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12月1日,我国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开始实施,公安机关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从亡羊补牢变成了未雨绸缪,从一开始的警方“单打独斗”,变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状态。

反诈民警的工作就是在跟骗子赛跑。快一步,就能保护老百姓财产安全,慢一步,他们的钱财可能就被骗走了。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电信网络诈骗花样不断翻新。网络兼职刷单、利用情感投资的杀猪盘、网络虚假投资等诈骗类型层出不穷。诈骗方式也从单一的电话诈骗逐渐发展成形式多样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新的技术手段,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组织化、链条化运作,跨境跨地域实施,不但市民群众损失的金额逐年加大,也给反诈案侦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

“电信网络诈骗紧跟社会热点,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比如去年一段时间,就有诈骗分子冒充疫情防控人员,告诉被害人密接了,需要集中隔离,然后诱导被害人点击短信发来的风险链接或者给指定的账户汇款。”通川警方一名反诈民警告诉记者,自反电诈法出台以后,对像张某一样出借银行卡给他人而构成帮信类违法犯罪的相关规定也很及时和必要。帮信即那些为诈骗分子提供电话卡银行卡网络账号等基础资料的行为。此前,由于相关法律条文缺少明确规定,即使抓住了这类人也只能是批评教育,没有更有效的处理办法。而新的反电诈法明确了对于那些不构成犯罪的也要做出行政处罚及相应惩戒措施。

通川警方相关负责人指出,已经实施1个多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共七章50条,包括总则、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措施、法律责任及附则内容。从反电诈的“小切口”出发,专门强调了“源头治理”“全链条治理”和“综合治理”,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网络黑灰产业,消除诈骗的犯罪机会和实现条件,减少群众被害的可能性,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惩治及相关行业综合治理、问题风险源头治理作出制度性设计。让警方打击治理和防范工作更加有法可依,为全链条纵深打击电诈以及上下游关联违法犯罪方面提供根本的法律保证,起到良好的惩治效果。

通川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岁末年初,是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时段,大家一定要加强防范,牢记“六个一律”,提高安全意识。只要陌生人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只要陌生人一谈到中奖了要先交税,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一律挂掉;陌生短信让人点击不明网址链接,一律不点;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一提到“安全账户”,一律删掉。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程序